第129章(第6/7页)
天色已晚,胤祐无奈只能先回去,总结一下经验,改日再战。
回到宫里,胤祐的生活依旧如常,寅时起床跟着傅先生练剑,到了卯时换身衣服,跟着张勇学习兵法,下午再跟着傅先生读书,诸子百家,礼、乐、射、御、书、数,什么都学。
胤祐还专程拿出曹寅给他的那一部分《长生殿》和傅先生一起看,戏本上除了长此,也标明了唱曲。
曲子选材范围很广,除了昆山腔,也有一部分其他剧种,南调北调都有,有些部分傅先生甚至还能唱几句。
胤祐听着有意思,也跟着哼唱。
这种闲书他也只敢拿到傅先生跟前,师徒俩一起欣赏,万不敢被上书房的师傅发现,这要是被他阿玛知道了,估计能让人拿棍子把他打得皮开肉绽。
自从两年前的乌兰布通之战后,噶尔丹在清军这里全身而退,但回去之后却发现老巢被侄子洗劫一空,更倒霉的是,疟疾在他的军队中爆发,死了数千人。
而后他主动向大清认罪立誓,又上书请降。回到他的莫西蒙古,安安心心夹着尾巴做人。
朝中大臣都以为噶尔丹这次是真的臣服于大清,但康熙却不这么认为。噶尔丹已经不年轻了,南犯中原的梦想没能实现,他一定贼心不死,还会再犯。
于是,康熙重新调整了北疆的兵力部署,加强各边境重镇的守备力量,将逃往漠南的喀尔喀蒙古编为37旗,与内蒙古49旗同列,又在内地与漠北之间设立蒙古驿站,在八旗兵中组建火器营。
这天,胤祐被康熙招去南书房,到的时候,康熙正在里面和工部尚书以及诸位议政大臣议事。
没过一会儿,太子也来了,兄弟俩交谈几句才知道,原来里面正在讨论修路的事宜。
康熙是个警惕性非常高的人,他从来不相信噶尔丹是真心实意投降大清,一日没能生擒,他一日不会安心。
修路,修的就是西行的道路。
巧的是,这些年来用烧制水泥的方式修筑的黄河堤坝,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决堤,足以见得混凝土的确比生土要坚固许多。
经过几年的研究,现在地方已经对烧制水泥得心应手,戴梓也被康熙调回养心殿继续研制火器,加紧训练。【百度百科】
既然如此,那就用水泥来修筑西征的路线。
其实这一仗能不能打起来,什么时候打,还尚未可知。但胤祐很是佩服阿玛的魄力,全方位的未雨绸缪,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处理完政务,康熙把两个儿子召入南书房,也没再提修路的事。而是让他俩各写两幅字来瞧瞧。
胤祐今天给他阿玛和太子哥哥展示了一些新技能,写了一副隶书,寥寥数笔,勾勒一幅山水。
康熙反反复复的拿在手里看,喜欢得不得了,最后给了他句评价:“正经的圣贤书不好好读,诗词书画你倒是样样精通。”
胤祐咧嘴一笑:“我功夫还学得好呢,舞套剑法给阿玛瞧瞧?”
康熙摆了摆手:“改日再瞧。”
他又让魏珠把那套十二花神杯取来,泡一壶茶,让两个儿子坐下来陪他聊天。
父子三人的闲聊无外乎最近读了什么书有什么领悟,太子一个人坐在那里说得头头是道,他一向学问扎实,经史子集信手拈来。
胤祐坐在一旁,心里琢磨最近看的书,《长生殿》、《封神演义》、《喻世明言》……也不知道哪个说出来,挨打能挨得轻一些。
算了,估计都不会轻,为了避免挨这顿打,他决定跟他阿玛讲兵法。
这倒是太子没学过的,他是正经读圣贤书长大的,学的都是治国之道,听弟弟讲兵书,还跟讲故事似的,就觉得有趣。
胤祐笑道:“我这是捡有趣的跟你们说罢了,大多都是无趣的,说了我怕你们睡着。”
他的性格比起兄弟都要活泼外向,在康熙跟前说话做事又大胆又不拘一格,时常让他阿玛在想揍他和欣赏他之间反复横跳。
后来,话题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太子身上。
“朕听荣妃说,太子妃有喜了。”
此言一出,太子就笑着低下了头,还哦有些腼腆。
胤祐听了立刻瞪圆了眼睛,惊讶道:“哇,太子哥哥也要当阿玛啦!”
这事儿在宫里也不算个秘密了,大家都挺为皇上高兴,只除了惠妃。
太子妃若是诞下皇孙,那是真正的嫡长孙,大阿哥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了。
惠妃的不高兴也只敢放在心里,并不敢表现出来。
她与先皇后同时进宫,因为对方是索尼的孙女,所以做了皇后,而她只是个庶妃。
她在心里和一个死去快二十年的女人争了一辈子,到最后,却仍是什么也没有争来。
胤祐在承乾宫和皇贵妃聊起这件事情,他还挺操心的:“大哥家里已经有个小格格了,太子妃就生个男孩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