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帝国裂变(43)(第4/5页)

周亚夫整个人都僵在了中央,他刚毅的脸骤然间变得通红,这一刻周亚夫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耻辱。

片刻后他缓缓躬身道:“臣谢陛下。”说罢,此人转身昂首阔步而去,竟是当着满朝臣子的面以背对刘启的姿态直接离开。

臣子们虽无一人开口,但抽气声此起彼伏。

刘启看着周亚夫看似潇洒的背影,目光沉沉。

这日夏安然本来是打算整理东西的,老父亲终于发话允许他回封国了。哪料刘彻风风火火冲入了他的府邸,第一句话就是,“阿兄,周亚夫被父皇赶回家了!”

夏安然听完前因后果不由沉默。

该怎么说呢,给皇帝看后背,周亚夫果然真勇士也。

见他这云淡风轻的表情,刘彻有些急了,“阿兄,父皇一定是要厌弃周丞相了,周丞相只是有口无心……”他抿抿唇,“我,我觉得他是个好人。”

“可他不是个好丞相。”在景帝休假的这段时间,双方共事可算不上愉快,夏安然原先对他的十分好感也在这位持之以恒的蛮横和倨傲之中下降到了八分。坦白说,有才的人夏安然见过不少,但是虽然有才却能够不会做人到这个程度的……他可真是只见过这一个。

严格来说他说的当真算不上错。但是正如夏安然之前同弟弟说的一样,以正国之道教化民众,但是作为帝王而言,只靠正道是不够的,还要有权术权谋。

当然,权术这东西也不是太上得了台面,老实说这事从大义上来说周亚夫说得的确不错,可事急有从权啊,如今的当务之急是套到匈奴草原的情况,在这时候当个道德标兵有用吗?

臣子确实有劝谏之责,可这事,他的确劝错了。

周亚夫这话一说,人人都要夸他一声正直,而刘启日后人家都要说他走外路子,心思不正,哪怕他做的事情和文帝一模一样,评论也会两极化。而周亚夫行了劝谏之责,自此景帝所作所为均是景帝自己负责,他已经尽力了。

如果周亚夫是个谏官,谁也不能说他错。可问题是他是朝廷的二把手,他的职责是辅佐帝皇,纵观历史上的辅职,夏安然只见过帮皇帝背锅的,可真没见过甩锅给皇帝的。

果然是个勇士。

见弟弟着急的小眼神,夏安然沉吟半响后还是说道:“条候确实不适合做丞相……如果彻儿当真有心,还是劝父皇将其外放到边郡吧。”

他平静到甚至有些冷酷,“如果你还想要保住他一条命的话,他就不能继续待在长安。以他的性子,很可能彻底惹怒父皇。”

刘彻沉默了,他想了半天,“那去做太守……条候愿意吗?”

夏安然笑了一下,“你不如去问问他?或许有些人,宁可和刀剑相伴,也不愿意同案牍为友呢?”

刘彻略有所思。

夏安然在他转身想要离开之前忽然叫住他“彻儿。”

“条候还在当打之年,你此去,多做斟酌。”

“……彻儿明白。”

数日后,伴随着夏安然一同出关的,还有去雁门郡做赴任的周亚夫。他将承接雁门太守一职,同样是两千石,而且如今中央还会给与靠近边关的郡县地方补贴,也算是风光离职。

双方并不同路,但都要先出函谷关,离京时间又差不多自然就遇上了。不过比起前簇后拥的中山王车架,周亚夫赴任的队伍就轻巧得多,他只带了一辆放着行李的牛车,其中主要是放的甲胄和兵器。

他本人骑在马上,只带了一个老仆牵着牛前进,一行人远远跟在中山国的车架后头,多少有些寒酸。

从出京开始就有人发现后头跟着的人了,郅都犹豫了下,同小国王说了一声,随后调转马头去了后方。

片刻后,他一脸古怪地回来,对夏安然说:“条候说他是来向殿下道谢的。”

夏安然眨眨眼,“道谢?”

郅都神色也有些复杂,他面上带着几分唏嘘,“条候说多谢殿下说情,比之朝堂,他的确更喜军营。”

夏安然有些意外,他觉得这位丞相似乎性格有些转变。他微微一笑“他应当谢的是太子,而不是我。”

若非是刘彻去向景帝求情,刘启一定不会放周亚夫出京。周亚夫是周勃之子,虽不是嫡子却承了周勃的侯位,又破了七国之乱的乱局,可以说如今藩王们可以仍由景帝揉搓多亏了这位。他有才能,在军中极有威望,在民间又有名声。

虽然之前在做丞相的时候几乎成了一个孤臣,但为丞期间确实做了不少事。他是刘启手中最锋锐的矛,但现在这把矛刺伤了刘启。坦白说景帝不怕这点小创口,他怕的是这把被他养出来的矛有一天会扎伤他的儿子。

如果是刘彻以外任何一个人去求情刘启都不会同意,但刘彻去说,刘启就会考虑儿子的心情,同时他也不介意将这一份周亚夫能够起复的人情送给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