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4章 璀璨时代的基石(第2/2页)

明白了这点,再去看看民国这个时代,为什么大师辈出,一些人年纪轻轻就名传天下,就是因为他们经过了“内部认购”,要是那个时候也是搞职称和论文挂钩,那绝对不可能有那么多大师。

陈寅恪二十岁出头就功成名就,钱穆本来只是一个中学老师,因为一篇论文被调到北大当教师……

这是民国期间大师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制度给了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能“趁早出名”。

当下社会也不是没有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只是因为制度不允许他们年纪轻轻就出头,那些个前辈高喊着什么“大器晚成”、“如切如磋”、“四十岁前要先积累”,其实就是告诉你,小伙子,你年纪还不到呢,给我安分点。

真正的天才,能用这些标准去衡量吗?

作为一个年轻人你要慢慢熬,写那些样板式论文,等待前辈离开……比如在2014年就有一位两岸学者公认的“十年后中国文学界领军人”的年轻人,就因为劳累而死。

而这种“内部认购”制度最让人称道的就是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在那个时代,我们想想也知道这本书对当时的冲击有多大,这可是涉及到信仰的问题。

很多人可能认为即使血流成河也不奇怪,毕竟涉及到信仰这种严肃的话题,但是实际上在这场争论中,只死了一个人,那就是当年带着达尔文环球旅行的那位船长,他认为自己将一个魔鬼放出来,是一个罪人,最终饮弹自尽,这是唯一因为这次争论死的人。

现在回过头去看看当时的那些争论,你会惊奇的发现所有的参与争论的学者都是文明人,他们就事论事,不说脏话。

至于中国学生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那些所谓激烈的争论,争论激不激烈这个话题先不讨论,其实那和达尔文没太大关系,发起争论的是赫胥黎,推动争论的是媒体。

这就是“内部认购”,这种制度随着列强东来传入中国,最终塑造了一个大师辈出的璀璨时代。

至于为什么这种制度最后无法延续,很简单,因为造成了学霸、学阀,造成了学术垄断,能得到顶级专家认可的有多少?而且人难免有私心,这让很多年轻人看不到出路,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升级”方式。

所以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从美国席卷至全球,大量的大学生、年轻学者集体抗议这种“内部认购”的制度,而政府方面,也出于自己的需要,强行更改了这个制度,这就是现在的“论文和职称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