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朝堂纷争(第2/3页)
应博明当上了中书侍郎,借着中书省这个最重要的部门位置,完全能算得上是位极人臣。
女儿又和皇子定亲。
皇帝为了堵住悠悠众口,甚至还破例给应博明已经死去的父亲加了个虚衔。
把应家凑入了勋贵行列。
对了,昨天秋闱放榜了,应博明的小儿子考上了举人。
听说婚事订了容家……
怎么什么好事都论得到你应博明呢!
哪怕对应爹没什么意见和敌意的人,最近也有点酸了。
这才导致何家的事情出来后,关注人数格外高。
虞守一开口,整个大朝会的气氛都顿时火热起来了。
若要说感觉……那就是还差一包瓜子,一个板凳。
应博明慢条斯理的先对皇帝行礼,再对虞守行礼,一点都挑不出错。
一时间显得贸然开口的虞守很是没礼貌。
虞守立刻向皇帝请罪,虞家人被皇帝偏爱不是没有道理的。
等虞守补完流程,应博明也慢悠悠的开口。
“回尚书,下官并不知目前这件事,人证物证到底为何,但是臣相信何刺史并不会做这种违背朝廷法度的事情。”
“那你……”
“但是这件事,显然是用嘴说不清楚的。虞大人身为刑部尚书,阅卷无数,想来应该不难判断出这一点。”
稍稍阴阳怪气一波。
大致意思是,这是什么性质的案子?你长脑子了吗?罪犯本人说说就能说清楚的?
已经传言出去的各种证据确凿,你刑部不知道?
第一回 合,应博明胜。
虞守眯了一下眼睛。
反省了一下自己的大意。
刚刚不应该一时嘴快的。
“那么应大人,如何审理这个案件,自然由陛下定夺,如今人还没到,你就抢先举荐……这是信不过陛下,还是信不过诸位同僚能秉公办理呢?”
“身为中书侍郎,下官的职责就是为陛下拟定方针方略,供陛下参考,虞大人不等我举荐的名单出来就如此诘问,是信不过下官,还是有所担忧呢?”
【好!精彩!】
朝堂上的人很想鼓掌,但是都礼貌的憋着。
不怪大家,真的很少有这种不局部范围内,不会牵扯到众人的瓜可以放心吃了。
想想葛重落马的那一段日子,真的是呼吸都怕错了。
“那下官倒是想听听,应侍郎有何高见。”
“虞大人,下官的意见是……说给陛下听的。”
今日的应爹宛若礼部官员附体,就是在鸡毛蒜皮的地方膈应你。
一边是贵妃娘家叔叔,一边是未来亲家。
皇帝温吞吞的打了个太极,缓和了气氛,并且让应侍郎把话说完。
应侍郎首先询问陛下。
这个案件,是走寻常判案路线,还是走三司审理,若是三司审理,是大三司还是小三司。
寻常案件如何判?
监察司调查事件,大理寺断案,刑部审核。
虞守顿时对应博明的这种问话方式感觉到不妙。
果不其然。
三选一的情况下,通常人都会选择比较中庸的那个选项。
现在这个案子已经闹开,大朝会都能吵起来。
隐约还有应虞两家斗法的意思。
普通案件审理流程不太能服众。
可大三司也不至于,毕竟只是个中州刺史……
“小三司吧。”
虞守的表情顿时有点青。
这件事的确是虞家进行推动的,他们准备好的审案的人,是普通流程上的人。
应博明竟然生生的把事情闹大,劝得皇帝要开三司审理。
让我们再来看看大三司是谁: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
小三司:门下省给事中,中书舍人,御史台御史。
瞧到了没,如果大三司的话,其中一个就是老虞自己上了。
换成小三司,中书省那不是应博明的地盘?
可这级别,的确不到开大三司。
“陛下,毕竟只是一个中州刺史,开三司是否过于慎重了。”
“换囚之事,本朝乃是头一例,可此事并非古往今来头一遭,若是此次案件不用三司,无法成为后世断案典籍依据。”
“那么应大人想推荐哪三位来审理?想来中书舍人必定是丰舍人吧?”
虞守嘴里的丰舍人,自然就是应博明的师弟。
“虞大人久居刑部尚书,一向只要按照命令行事即可,不太了解中书省。下官若是把主事之人都定下了,那就是僭越了。”
别的不说,中书舍人一共就四个,四选一还需要你给皇帝提意见?
你最多只能委婉的提醒皇帝,哪个不太合适。
不管虞守铁青的脸色。
应博明张嘴就是十几个副史名额。
这些名字都是大楚的门下、中书、御史、刑部、监察司五个部门的中层官员。
三位主审是皇帝定的,一堆副史是他建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