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铡美案(四)(第2/2页)

太后不愧为太后,洞人心察世情,包拯铡陈世美说得透一些却也不过为此,这番安排即顺了包公的想法又给了他下楼的台阶,真正于人于己都是两利,横想竖想他也没有拒绝的理由。

包公沉默了片刻,似在思考,太后容他想得一会这才又说:“哀家知道这一番作为是有些徇私,但能提出昔年运粮案的人,包卿想必能理解这份苦衷。”

运粮案。

昔年大辽大举进攻边关,战事吃紧。国库里的银子就像浇了水的雪一样日渐消融下去,恰时南方已三年大旱,北方又遇黄河水灾难民百万,更兼贪渎国贼狠刮死捞,民生艰苦雪上加霜。

眼见国库已经空虚,剩下最后一批银两要么运向边关发已经拖欠三月的军饷要么运向灾区赈灾,可无论疏忽了哪头都有社稷动荡之忧。

包公密奏一案,国库银两先充作军饷运往边关,同时以银漆石块充作赈灾银两发向灾区。行径山阳府时,贼喊捉贼,治山阳府上下七十九人以石换银贪污大罪,借机一举清除盘踞当地多年毒瘤更震慑天下赃官。百万灾民怒火矛头被转向山阳及天下贪官污吏,朝廷缓出两月时间多方筹措总算凑出了赈灾银两度过了内外难关。包公此案虽然稳住了朝局,但那无数因这两月拖延而死于饥饿病痛的灾民却无疑都是间接死于他的一言之下。太后此时提起这事,无疑是提醒包拯关键时刻现实为大,个人心情只能放在一边,虽是无奈却也无法。

“太后。”包公仰首垂手:“昔日运粮案天灾人祸乱世不休,包拯力有不逮未能想出十全十美之法,事后思之每觉惭愧。但人力有时而尽,无人能夹泰山以跃北海。包拯虽愚却已经使尽浑身解数,无论对朝廷或对百姓皆问心无愧,至今无悔。但陈世美之事却不能一与并之。”

“哦,包卿有何高明?”包拯摆明不卖自己人情,太后脸上浮起不悦之情。

“警天下负恩忘情者,一也。护孤女弱小者,二也。太后所言确是包拯所思,但尚有三者太后未察。”

“三者为何?”

“包公所行除替人间行公道,更要替天理行正义。”

“昔日那些病饿而死的灾民,也是你的正义?”包公一而再,再而三的顶撞,太后已经怫然不悦,言出讽刺了。

包公面色不变:“臣无能,尚不至于行妄自菲薄之举。超出能力外的事,臣不揽为己责自怨自艾。天灾人祸,水患外寇,贪官难民,此乃数十年积蓄之祸患,非一时三刻有仙丹可治。边关打仗会死人,黄河泛水会死人,恶官祸民会死人,臣一尽己能让三害死者降至最低,此乃为臣之道为人之道。不切实际但只空谈道德者,寻章摘句的书生秀才耳。然陈世美伤天害理为实,落在臣手,当要他为天理公道作个交代!”

“你自己无能平边患救灾民,便拆东墙补西墙,杀一人救一人。现在陈世美孤身无势犯在你手,你的正义便要逞威风了?”太后龙头拐杖重重顿地,怒气已经溢于言表。

“太后!”包拯上前一步,双眼直视至高无上的太尊:“当官至臣这等这般高位者,有的时候确实须以社稷大事为要,不能顾全于每一条人命。但是——”包拯声音转厉:“正因为每条人命,每个百姓都刻在包拯心头之上,每每走投无路,不得不牺牲百姓之时,包拯无不殚精竭虑周详再四,为的只是少损一个百姓,多活一口人家。若是以此为借口为理由,安慰自己麻痹自己,从此恣意妄为,牺牲百姓以谋私利,尚还恬不知耻的号称国家大义,那便不为人臣,那便当天诛地灭!”

“好个天诛地灭!”太后猛然站了起来,手指遥遥指着包拯:“谁来判你公理大义,谁来判你自私虚伪?”

“天地良心!”包拯慷然而言,掷地有声。

“哈哈哈哈,好个包拯,好个包拯!”太后怒极反笑,浑身颤抖不休。

“午时已到,将犯人押入铡刀!”包拯袍袖一甩:“还请太后回宫,开封府血溅三尺,恐惊了太后圣驾!”

“今天哀家在此,倒要看看谁敢铡了驸马!”太后推开旁边搀扶她的人,两步来到堂下,一伸胳膊直接垫在了铡刀口处陈世美的脖子上。

“哈——哈——哈!”看到太后豁出去了,包拯仰天大笑三声,双手取下自己官帽,怒眼圆睁目眦皆裂:“太后舍得一只手,我包拯便舍得一颗头!”

说罢自己也往铡刀下面一躺,斗大一颗黑头伸进了铡刀口,厉声喝道:“时辰已到,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