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二龙论政说千古(第3/4页)

宋的党争,断送了变法,并且延续到南宋,祸端百年。

明后期,东林党与浙齐楚党,以至发展到后来与阉党的纷争,为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这场几十年间的战斗,无论举什么为国为民大义凛然的牌子,其实上就是为同党,为后世子孙,争夺仕途空间,这从日后东林党控制南方科举,非东林党人难以中举,就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了。

方信非常看不起的,就是当时在地球上,有种叫“贤人”的作者,就写着党争,全部是为国为民大义凛然,只是路线不同罢了,本心还是一样,这实是可笑之极,小资之人的才学,几如萤火,不足以论政。

一旦党争,就是争夺生存空间,在最宽容的宋朝,这失败,也要祸及数代子孙,这是何等惨烈?那容得几分仁慈和大义在里面?

明宗皇帝到底受到时代局限,听着方信解剖如流,决千古事于掌握之间,不但变色,而且也大起敬心,问着:“既然如此,那有什么办法解决?”

“其实中策也很简单,国寿之事,无非空间,若能夺得一片新的国土,迁移过去,下可解决大批黎民生存,上可安置大批官员,这是开源之法。”方信平静地说着:“如能控制,实可延寿,只是国土如是太大,就无法控制,要不分封,要不就鞭长莫及,也大有弊端之处。”

“天地之大,只此一片陆地,何处寻新土?而且就算有着新土,分封疆土的话,虽当时人口稀少,但是数代之后,只怕成为朝廷祸端。”明宗皇帝出于集权皇帝的本能,却是否定了此法。

方信暗中一叹,就从这点,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自唐以后,历代皇帝就不再开疆辟土了,中国大帝国,本已经达到技术有效控制的极限,再远就鞭长莫及,出于皇帝的本能,宁可荒芜不取,也不肯让人封疆裂土威胁朝廷。

但是,你不取,你不封,也自有人崛起,这也是唐后金、辽、元、清胡族崛起入主中原的原因之一。

而西方却无处弊端,大航海大殖民,一时间,无论上至贵族国王,下到百姓,都获得了空前的空间,而莫定了数百年西元大盛的气数。

方信知道如此,就对中策开疆辟土不说,而且,此世界也没有地方再开辟了,因此就说到上策:“上策,朕已经实行了。”

“太祖神武英明,儿孙却是不知,还请明示。”明宗皇帝恭谨地说着。

“《春秋王制》有言,自古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农为国之根本,大是不错,可是若是农土有尽,无地可耕,却可使之多工民、商民,也可糊口,这使下民有空间安身立命养家,有此,可多增国寿也!”方信说着:“仁者,利之大也,朕之六书,也曾有记录。”

“原来如此,太祖高瞻远瞩,立意却在此处,不知这工商二民,可容多少百姓?”明宗皇帝问着。

“一倍。”方信含有深意地说着。

虽然心中还有些怀疑,明宗皇帝还是恭维说着:“此策就可再延国三百年矣!”

方信摇头,说着:“虽说如此,能延寿百年就了不得了,先前,朕说过,皇室、贵族、大臣子孙繁衍,他们必优先占有仕途空间,而朕立家法,使贵族和王族多蓄商产,虽然这少不了豪取强夺之事,但是却有着士大夫阶级的制约,虽官僚资本血泪斑斓,但是也可使进程,大体进行下去,前后或许能延寿百年。”

“再说读书人日多之事,士以仕为天,这官府朝廷,却无论怎么样也容不得日益增多的士子,这不是什么贬低士族就可以解决,朕希望,在皇族和贵族多掌商业之时,能改变一些商人低贱之气,而能使一批士子,转为商途,这贵字没有,富还是有的,也可缓其怨望,以解燃眉之渴。”

方信最后总结说着:“以上绸缪,或许可延寿到五百年天下,再多也难。”

其实读书人日多,争取当官权利或者争夺不到,但是争取“见官不拜”权利,实际上与后世公民权是一样的,这也是人到趋势所在,当人人都读书时,能开智时,就是龙气回归万民的时候了。

想到这里,人道进程就清清楚楚,再无丝毫迷惑。

万民无知,才可长统。

如民有知,必争其权。

仅仅如此罢了,这不是个人的意志,是整个社会阶级的意志,可推迟,不可改变,浩瀚大流,人道之争,唯利是图。

不过,明宗皇帝虽是他的子孙,但是也只可说到这里了,这五百年国运,也许能争取到,也算是龙脉中,前五甚至前三之列了,也无憾之有。

至于君主立宪,说实际的,方信却也不敢担保这世界的子孙,有此福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