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五阶之修在于人皇(第3/3页)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吸取道佛之学,进行重振运动,而到了唐宋,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创立和完善理学。

再到明时,王阳明创立了阳明学派,心学之集大成者。

可以说,儒家事实上,代代在创新,可惜的就是,没有针对“利”这个字深入。

这才是儒家的根本性缺陷,正因为这个缺陷,无论怎么样研究,都局限于每个时代的“人心和统治学术”上,无助于根本性推动社会进步——王阳明已经提出破山中贼,部分涉及到物质层次,却还差了临门一脚,没有对推动物质社会的方面,作出突破。

因此,现有的成果,大部分局限于适宜它生存的农业社会,一旦超越了农业社会,它就失去了生存的黄金土壤。

一阴一阳,一性一命,一内一外,一物一心,天之道也!

儒只用心不用物,只用性不用命,只用阴不用阳,只用内不用外,因此不为人道正宗。

孔孟开创,是以仁礼为基。

董仲舒说出天人感应之理。

心性义理还不足贵,而一气却隐含至道。

阳明学是心学之集大成者,而只是阴道,不是万物物质之道,而实际上,发展到这时,体系内可以自洽,这自洽,就是一气之中的阳道——万物物质社会之学,而入手可以以“利”之!

当然,一阴一阳,已非完全是儒家,而是尽善于人道而上望天道,已和传统道家相连接了。

天地一气而化,在世为阴阳,阴阳者,心与物也!

与心尽善,所谓性理,与道而为汇合。

与物尽善,所谓利理,与道而为分别。

方信从不人为地图谋所谓的三教五教合一,只是用其道而知人,知人为人道,得此上见天道,所谓异途同归,异曲同工,却从不存有合教之念。

领悟于此,其气清清如许,世界珠中光如源泉,内外清爽,方信旁若无人,取出箫来,当街而吹,清音顿如龙吟,十里之内可闻。

人生恍若初见,是故道也清清,一望无所遗,是时候,大展宏图了,可所谓修道,六阶之望,已经可见,唯有举步而上。

所谓动刀兵,所谓生死不悔,是时候,取得人皇之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