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五章 探索冰世界
终于在准备了一个多月后,苏晓宇终于和航天部总部商讨完毕,选择在木卫二背面的一处冰原,作为着陆地点。
设定好了着陆地点后,苏晓宇便发出了着陆指令,之后的情况,只能依靠着陆器本身的智能系统。
通信延迟的无奈,就是如此的蛋疼。
木卫二的286公里高度上,当石楠花号环绕飞行到指定位置时,探测器上的智能系统,立刻启动着陆的推进器。
淡红色火焰,推动着陆器向木卫二的背面飞行过去。
幸好木卫二的重力不高,着陆器哪怕是被重力捕获了,速度也不会迅速提升,而是慢吞吞的向地表斜飞过去。
而且辅助发动机,在中途连续启动了三次,不断调整飞行姿势和飞行速度。
在木卫二着陆,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因为越靠近木卫二的表面,这里的氧气浓度越高,在富氧环境下,哪怕是一点点小火花,都可能让金属燃烧。
虽然石楠花号的着陆器,在设计之前,就考虑到了木卫二的富氧大气层,抛弃了之前的氢氧发动机,改用氮基燃料。
也在设计的保护层上,采用了一系列阻燃材料,但富氧环境还是太麻烦了一点,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终于在第四次辅助发动机制动后,着陆器来到了距离地面200米半空中。
此时着陆器释放出大量粉末,这些粉末和周围的氧气产生反应,迅速形成一大片气凝胶泡沫,将整个着陆器包裹起来。
有了气凝胶泡沫的缓冲,着陆器安全的着陆在冰面上。
不一会,缓冲气凝胶泡沫开始分解,变成了真正的泡沫,一个个气化消失了,最后露出了圆滚滚的着陆器。
这个重达12.3吨的着陆器,在消耗了1.5吨燃料和缓冲泡沫剂后,现在只剩下10.8吨。
其中着陆器的配套设备,占5.2吨;科学设备占3.6吨;剩下的2吨是备用燃料。
设计成为球型,就是为了方便应对冰裂谷和特殊地形,也是为了增强着陆器整体强度。
这是吸取了上一个着陆器的教训,而重新调整的新设计。
球型着陆器展开八条机械足,调整了一下着陆姿势,随即又展开前方的一侧,露出被保护在内部的探测设备,顶上则伸出通信锅,样子就如同一只机械蜘蛛。
采用机械足,而放弃轮式或者履带,就是为了适应木卫二的地表环境。
无论是轮式,还是履带,其灵活度都不如机械足,加上木卫二的重力很低,机械足作为移动系统,并不太影响速度。
相反,如果机械蜘蛛遇到冰裂谷,或者突然的地震、冰面崩塌之类,还可以缩成一个球,以防御力最强的形态,抵抗这些情况。
就算是陷入了裂缝和裂谷之中,机械蜘蛛也可以通过灵活的机械足,脱离绝大部分的险境。
展开机械足后,蜘蛛着陆器迈着八条腿,在周围活动了一圈。
与此同时。
经过一系列的信号中转,在17分钟后,位于火星前哨基地的苏晓宇,终于收到了着陆器成功着陆的信息,他这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然后他迅速调整心情,重新开始了忙碌。
蜘蛛着陆器的数据,正在源源不断的反馈回来,虽然存在单向17分钟左右的通信延迟,但苏晓宇已比蓝星总部要快很多了。
如果是蓝星总部要调控蜘蛛着陆器,单向通信至少存在24分钟的通信延迟,来回通信的延迟更是达到了48分钟左右。
拿到第一批数据后,苏晓宇查看了其中的一些关键数据,发现和研究人员估计的数值,没有出现太明显的差异。
其实对于木卫二的地表,经过这么多次探测任务的数据搜集,航天部已经掌握了非常的信息,从中也分析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上一次,那台仅仅只在木卫二表面,呆了86分钟的着陆器,就为研究人员带来了很多有用的数据。
蜘蛛着陆器就是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的。
三个小时后,苏晓宇吃了晚餐后,一边和蓝星总部联系,一边开始下达进一步的任务指令,让蜘蛛着陆器向东北方向尝试移动。
木卫二的背面,由其环绕木星的速度非常快,其公转周期大约是3天半左右,大概就是84个小时环绕木星一天。
因此在木卫二的背面,受到太阳光照射的时间,是42个小时左右。
此时正处于日照期,但对于蜘蛛着陆器而言,位于日照期的好处,并不是有太阳能,而是正好处于和火星前哨基地通信距离最短的时间段。
如果处于黑夜期,那必须增加多一两次中继通信,才可以保证通信的通畅。
木卫二上的日照期,其太阳光强度非常微弱,如果要靠太阳能驱动蜘蛛着陆器,估计就不用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