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新政启动中(第4/6页)

不过,这也是跟自己才会实在。

姚圣喜于萧宁拿他当自己人,同时也在考虑,应该如何才能避免手下的弟子们在萧宁的面前出丑?

考虑这个问题的姚圣微拧了眉头,萧宁以为太过直白的话叫姚圣不悦了,最终还是暗下决定,轻声地道:“姚公,你也知道,这不管为官或是为臣,都讲究个意气相投,我虽不是一个难相处的人,也得考虑你的弟子。”

这话也是实话,老大的一句实话。

试想姚圣举荐的人,萧宁看上了,人是不错,她想将人收为己用,这一位要是不乐意呢?

强人所难,非要把人收为己有,萧宁真不是那霸道不讲理的人。

姚圣就拧了一会儿眉,不想萧宁一番话丢出来。姚圣意味深长地道:“殿下明白,所谓择明主而侍之,他们既然选择来到大昌朝,且由我来举荐,便是在心中认定了殿下,殿下放心。”这叫萧宁听来,她的体贴,显得是对姚圣的不信任。

那萧宁断然不会承认这一点的,因此颔首道:“便依先生的。”

一句先生唤来,倒是一点都不见外。

“三师三公,殿下心中可有人选?”姚圣确实也是萧宁的先生,可这三师三公可不是只一人,萧宁心里可有人选了?

“公主府尚未建成,言之过早。”萧宁板着一张脸,正色以道。

姚圣打量的视线落在萧宁身上,如此义正辞严,倒是不好再问了。

罢了,罢了,且等着吧。

不过,姚圣更是想起一件事,“殿下的婚事,是不是该考虑考虑?自古以来皇子大婚离宫,公主虽被封为公主,这规矩,也不能全废了。”

作为一个也是极不喜于规矩的人,最不乐意叫人处处以旧规矩约束。

是以,姚圣并没有要用旧规矩完全要求萧宁的意思,可是萧宁总是不能全都废了,多少还是要守一点的吧!

至于萧宁决定选哪一条,萧宁自有思量,姚圣无意处处约束。

“我离及笄还有几年。”作为一个满打满算才十岁的人,萧宁一点都不心急婚事,公主府建成,开府,她是断不可能等到成婚后再开府。

五年的时间可以让萧宁做成多少事,萧宁比谁都有数。

试想这改朝换代也才多久?

连一个王朝都可以重建,更别说叫人无声无息的渗透整个王朝,把她架成一个空壳子。

“确实如此。”姚圣何尝不是考虑到这层问题,越想越是难安,正因如此,才会想方设法劝说萧宁,该准备的定要早做准备。

“王朝兴亡不过几年的时间,让我几年无所作为,万不可能。”萧宁有言在先,姚圣不能说萧宁多虑,故而并不希望萧宁被约束。

“需得想个办法。”姚圣拧紧了眉头,越发得考虑,该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让人不揪着所谓的规矩,不许萧宁开府。

“不需要,公主府建成,理所当然的开府即可。本就是上天许我做的事,何必再征询他人意见,岂不是多此一举?”萧宁当初为了一劳永逸,确实考虑周全。

用天道堵天下悠悠众口,且看看他们男人能拿出什么话再来攻击萧宁。

姚圣面对无所顾忌,早已心中有决断的萧宁,赞道:“当如是。”

反正该争该吵的都吵了,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倒不如直接了断地拍定此事,谁也别想在她跟前指手画脚。

“殿下的婚事,就算再有几年,亦需早做准备,合适的人选最为重要。”姚圣不想唠叨,但不得不唠叨。

萧宁无奈地一笑,“好,先生提醒,我定牢记在心。”

****

随天下一统,新建的大昌朝,朝堂之上虽然各有争执,随着众皆一心,励精图治,慢慢的都步入正轨。

萧评查出涉案之人,随赵十四郎供出,一个个证实是同党后,没有一个能逃得了。

萧谌在看到萧评所呈上的名单,并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以朱笔批上一个诛字。

一个血红的诛字,昭示着自大昌朝建成以来,诛杀最多,涉案最多的人,记入青史。

随后,凡是名单上的人,皆被推于东市斩首,曝尸三日。

血染于东市,却赢得一片叫好声。

毕竟如他们这样的人,一个只作乱于朝,于国无功,于民无益,杀了他们,是为天下除害,谁能不赞好。

此后,萧宁请以修史。

莫以为修史是小事,恰好相反,这可是一件大事,极大的事。

欲传文化,欲令后世知前人之事,自当以文字记载过往诸事。

不过,谁也没有想到,萧宁对修史一事如此积极。

但一想,其实一直以来萧宁都是极为注重文化,处处都为开民智,育人才而不畏人言,大力改革,便不再觉得萧宁提出修史有何不妥。

与此同时,萧宁请萧谌立铜匦,开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