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李凡的若干假想(第2/3页)

第一组实验完成,第二组学生进场,继续进行实验。

……

这五组同学,前四组中,每一组被安排的古典音乐都不一样,类型分为:悲伤、平静、欢快和焦虑。

而第五组同学,则是在完全安静的条件下进行做题的。

这200名学生的实验全部完成后,吴朗和梁宇当晚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第三组(听欢快古典音乐的一组)比其他任何一组的创造力得分都要高。

此结论与李凡《音乐与创造力》一文完美契合。

梁宇:“没想到真让李凡言中了,实验结果咱们发一下微博。”

吴朗:“别急,样本量太小,再多做几次。”

接下来的10天内,他们周日到京城13中做实验,实验结果与之前相同。

周二,在师范附小做实验,答案依旧。

周三请社会志愿者做实验,周四到北理工做实验……全部一致!

周六晚,博士吴朗梁宇联名,在微博上正式公告:

经过5次实验,总计1000人参加,实验结果证明,李凡《音乐与创造力》一文中,欢快音乐会提升创作力这一观点,内容无误,结论正确!

一石惊起千层浪!

网友们见有详细准确的权威实验验证了李凡的假说,大家立马见风使舵:

“我就说嘛,李凡的水平,咱们是无法想象的!”

“之前谁说李凡的心理学文章都是瞎胡扯的了,站出来!”

“我对李凡的敬仰啊,那有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

……

当李凡的观点之一被证实后,其他的假说或者“李氏理论”的可信度随之急速升高,网络言论倾向瞬间扭转过来,纷纷偏向李凡!

而这一实验结果公布后,李凡则停止了每天一篇心理学文章的更新。

20天时间20篇文章,也足够心理学界消化的了,接下来,就等着为自己正名了。

而且,文章发得过急并不是什么好事儿!

吴朗和梁宇的这次非常简单的实验并不是李凡《音乐与创造力》一文的全部,在该文中,李凡还提及了多个与音乐有关的理论,包括前世充满争议的著名理论:莫扎特效应!

前世1993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罗斯彻与加州大学的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假设:音乐和空间推理能力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听了轻松愉悦的音乐后立即测试,空间推理能力会得到提高,智力会提升八九分左右……这就是著名的“莫扎特效应”。

李凡在《音乐与创造力》一文中提出了莫扎特效应理论,这一理论才是该文最重磅的假说。

但是,以两位博士的自身条件,想要完成“莫扎特效应”的完全证实是不现实的,于是,他们的母校,他们的博士生导师,京师大心理学教授武坤出马了!

这个实验结果刚刚在微博上公布两天后,武坤联合其他心理学方面的专家程丽娟等人,共同成立课题组,准备着手研究李凡《音乐与创造力》一文中所提及的另外几大理论和假说,并正式对外公布!

李凡为何有如此魅力,让好几位教授联合研究他的假货?

说白了还是有吴朗梁宇两位博士的巨大功劳,如果没有他们那看似简单的实验,李凡的该假说就没有任何支撑,以至于他所有的文章都是“无稽之谈”状态,没人信服。

但当李凡的一个理论被率先证实后,那么所有人就不敢再怠慢李凡其他的心理学观点了。

加上《心理学:颠覆论》一文,李凡一共21篇心理学文章,其中涉及了35个假说和理论,这些内容中,《音乐与创造力》一文,率先成为了华国几位心理学专家们研究的对象。打开了心理学界验证“李凡假想”的最开始的一道阀门。

可以想象,如果京师大课题组验证李凡这篇《音乐与创造力》的其他观点失败的话,那么对李凡的这些假想的研究基本终止。

如果《音乐与创造力》中的五大假想全被证实,那么,必将在心理学界引起一番研究“李凡假想”的热潮。

京师大课题组的研究验证,处在极其重要的时间节点上!

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十天半个月就能完成的,毕竟科学实验不是儿戏。

李凡能不能彻底脱下“空想家”的帽子,需要在未来的岁月里,一步步地慢慢地得到证明!他的“清白”,是要一点点地被洗刷出来的。

李凡在心理学界成名,需要一定的时间,远不如在国学方面快,毕竟国学方面有肥沃的土壤。

从李凡发表《音乐与创造力》一文,到两位博士生联名发表实验验证结果,再到京师大正式对此成立课题组,这转眼间1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

李凡这一个月的时间内,不仅仅极其高产地写出了20篇文章,惊得全民一愣一愣的,而他的其他工作也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