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跟着李老弟捡漏去
“好像是的,电影里面的烛台都很漂亮,这个也不错。”
王佳佳靠近了一些,仔细地看了眼摆在他们面前的景泰蓝烛台。这个烛台有二十多厘米高,下面是圆形托座,从下往下慢慢变细,到中间的时候就变成了比大拇指粗点的空心圆柱。
圆柱的底端有个大盘子似的东西横再了那里,再往上则是不足十厘米高的一个小圆柱,上面还有个小小的托盘。
“李阳,照你这么说,这对烛台也算是很不错的宝贝了吧?”王全明大笑了一声,脸上还带着一丝愉悦,眼中却闪过道暗芒。
“王叔叔,其实您这对景泰蓝灯烛的造型是属于清朝的五供,整套东西一共有五件,除了这样的一对烛台外,还应该有两个大点的花瓶和中间的一个炉子,这样才是一个整体。”
说到这里,李阳的脸上又露出点犹豫的神色。
王全明说,这是他的朋友从国外带来的,王全明能拿出这对东西给李阳看,证明他和这个朋友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如果说实话的话,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他们之间的关系。
不过说谎李阳是肯定不愿意的,他之所以一直都没点明,就是在考虑用什么方法说才对,可现在王全明的问话让他不得不回答这个问题。
轻轻叹了口气,李阳的心里已经有了决定:“王叔叔,咱先不说价值,您还记得佳佳刚才说的那首诗吗?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炬就是蜡烛,我在上学的时候也学过这首诗,当时我就有个很大的疑惑,蜡烛烧完了就没了,怎么还会变成灰呢?”
“对啊,蜡烛烧完了是没了,怎么会变成灰?”
王佳佳也愣了一下,眼中还露出了思考,这个问题她倒从没有去考虑过,只感觉这是一个很感人的爱情古诗。
梁凤英也惊讶地看了一眼李阳,他是数学教授,对历史还真不太懂,对蜡烛了解的更少了。
倒是王全明很有兴趣地看着李阳,轻声问道:“李阳,你想说什么就直接说出来吧,别让我们着急。”
“好的,王叔叔,在古代,蜡烛之所以会变成灰是因为烛心的缘故,古代蜡烛的烛心并不像现在这样是一根棉线,烧完就没了,而是一根芦苇,有的还会缠上布,直到清末的时候,这种棉芯的蜡烛才从国外传到国内,并且开始广泛使用。”
李阳又指了指那景泰蓝的烛台:“在古代,烛台上应该还会有跟更细的铁棍,是用来插蜡烛用的,芦苇的中心为空,蜡烛正好可以插进去,然后慢慢的燃烧,等烧完之后,芦苇的灰烬以及白布的灰烬都会留在这个小小的托盘里面。”
李阳用手轻轻地敲了下烛台最上面的托盘,王佳佳和梁凤英都忍不住往里面看了看,随后点了点头。
“原来是这样,李阳你懂的还真多。”
王佳佳的眼睛又变的明亮了许多,学古玩要学习很多的常识,这些都是基础的东西,李阳也是从书本上学来的,没想到这次能用在这里。
“先不说这个,李阳,你到现在还没告诉我这东西到底能值多少钱呢?”王全明则挥了挥手,脸上的兴趣变得更浓了。
李阳很轻的摇了下头,接着说道:“王叔叔,您仔细看里面,您这个托盘里面并没有任何的痕迹,很光滑,连纹饰都是连在一起的,您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吗?”
说完这句话后,李阳还感觉有些紧张,他这句话几乎是快要挑明了。
“不对?”
王全明眉头皱动了一下,梁凤英和王佳佳一起凑了过来,王佳佳还急忙递给李阳一个询问的眼神。
“李阳,这不是很好吗?”梁凤英很是疑惑地问了一句。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的确很不错,但在古代却是不对的,梁阿姨,我们古代的烛台可都是空心的芦苇,需要一根直直的细棍撑住蜡烛,即使那根细棍掉了,也应该留有痕迹,但是这对烛台却没有,这是绝对不应该出现的情况,可以说,我们古代没有这样的东西。”
李阳微微叹了口气,梁凤英再次惊讶地看了他一眼,又回头看了看王全明,李阳这么一解释,就是她也看出问题来了。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李阳你想说这是赝品对不对?”
王全明笑了笑,脸上的表情并没有什么变化,眼中还闪过道赞许。
这对烛台的确不是真的,是他从朋友那借来,特意考验考验李阳的道具,这个考验很简单,一是看看李阳古玩上的水平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二就是看看李阳这个人诚不诚实。
王全明对一个人的诚实与否很在意,这代表着忠诚,如果李阳因为顾忌别的而欺骗了他,那他对李阳之前积累的好印象也会荡然无存。
李阳能欺骗他,以后也能欺骗王佳佳,他们都不是外人,是自己人,在自己人面前没必要去说这个谎,哪怕因为他是长辈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