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第2/2页)

墨菲知道这波差评针对的是什么,《迭戈·罗斯》北美票房很有希望突破1亿美元,但在扩大放映一周之后,影片的市场潜力和奥斯卡效应消耗的也很快,北美票房再次进入缓慢增长的阶段,二十世纪福克斯也跟奈飞和电视台方面开始了版权谈判,这些不利的消息,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影片的收入。

丢掉原本筹划多时的小金人,总有人不甘心,这很正常。

由于准备开始筹备新的计划,墨菲没有太过理会这些消息,跟天主教的事情一样,让人好好盯着,有什么情况及时汇报就足够了。

不过,他不理会,不代表媒体不会,在墨菲有次离开死星大厦的时候,就被几个记者堵住了,其中还有他比较熟的那位来自《好莱坞报道者》的女记者凯莉·拉波尔特。

“墨菲,最近有很多关于《迭戈·罗斯》这部影片的差评,乃至是恶评。”

这个女记者看到墨菲没有让保镖拦住自己,知道有机会采访,立即把录音笔递到了墨菲面前,问道,“更有墨菲·斯坦顿已死这种话,你怎么看?”

“我觉得这很正常。”墨菲当然不会傻到跟水军去开战,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几乎是站在影迷的对立面,因为那些差评和恶评里面,有非常多跟风或者确实不喜欢《迭戈·罗斯》的影迷。

他稍作思考,说道,“什么叫恶评?花钱看完电影觉得不痛快去打分网站给出一分,这不叫恶评,在撰写评论时使用了粗话,恐怕也不叫恶评——电影是一种消费品,不具备人格性,不喜欢的话怎么批评都不为过。至于‘XXX已死’这样的评价,联系语境来看,这是对其创作的评价,而非人身攻击。”

凯莉·拉波尔特又问道,“这些恶评会不会伤害到你的影片?”

“恶评伤害我的影片?”墨菲直接摇头,“我认为不会。”

“为什么?”凯莉·拉波尔特适时的问道。

“最理想的电影评论环境,是客观、理性、深入的谈论与分析,但因为种种因素,当下的评论环境确实不理想。”

墨菲说的是实情,有太多的人或者团队,依附在电影产业上生存,如同明星一样,其中很多必须要为了吸引眼球做些什么,所以他又说道,“一些媒体或者个人使用夸张的语言和不可控的情绪来评价电影固然不可取,但他们的做法更多可以视为一种表演而非恶意中伤,因为它们的评价对象,与浮躁、苍白的风相得益彰,是一对亲兄弟。”

说到这里,他摆出了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应该有的立场和格调,“我认为真正会伤害电影的是烂片,而不是所谓的恶评!”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常识,不过放眼全世界,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故意混淆视听。

流行文娱产品的功能之一,就是承载公众对它们的不同感受,由之衍生的话题,也是它们的价值体现。

比起遭遇各种不同声音的评价,放到市场上默默无闻才是对这些产品最大的蔑视,电影产业及其周边经济有一个观点是,骂声也是消费力的体现,优秀的企业与产品,不会担心骂声,甚至可以通过骂声制造传播效应,把坏事变成好事。

如果一个导演一部影片,连一点批评都经受不了,这种脆弱心理的形成,非常耐人寻味。

怕挨骂,是对自己产品不自信的表现,另外,还有一种最大的担心就是担忧商业收益受影响。

但在墨菲眼里,一部电影想通过票房赚钱,最基本的做法是把电影拍好,让挑剔者尽可能少的开口,真有鸡蛋里挑骨头的人,自然会有大批喜欢的观众声音把批评声音淹没。

电影拍得不好,希望有好票房,还希望有好口碑,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像《迭戈·罗斯》这次,是有人故意为之,而一些影片被海量差评乃至骂声淹没,往往是因为观众已经被骗了许多年、骗了许多次,愤怒的情绪已经无法被日常的灭火手段覆盖。

不过,墨菲不理会,并不代表没有去管,比如他的个别影迷,认为这一次又是天主教在暗中捣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