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5章 默默无言
清澈透亮的钢琴键音如同凛冽泉水般在潺潺山涧之中奔腾着,婉转悠扬的小提琴弦音如同稀疏晨曦般穿透层层树林洒落得满地都是,浑厚动人的大提琴弦音如同清冷浓雾般在茂密丛林之中涌动翻滚着,欢快而幸福的旋律让金色、绿色与红色互相交错,如梦似幻地在眼前徐徐铺陈开来,嘴角就这样轻轻上扬。
“亚瑟,你降半调了。”伊迪丝忍不住吐槽到。
亚瑟专注地拉动着弓弦,眼睛都没有抬起来,“我没有降半调,伊迪丝!”
“我觉得你降了。”伊迪丝不依不挠地说着。
亚瑟干脆停了下来,朝着伊迪丝瞪了过去,“你负责拉小提琴,那就管好你自己的部分,大提琴的部分就交给我,好吗?”
伊迪丝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前提是你能够照顾好的话。”
这一次,亚瑟没有再继续反驳,两个人都沉默下来,专心致志地拉动着琴弦,但视线余光却双双朝着蓝礼的方向投射了过去,眼神深处隐隐闪动着不安——虽然他们自己也知道,根本没有必要看蓝礼的眼色,但小时候的记忆还是不由再次回到了身体里。
“亚瑟,你抢了八分之一拍;伊迪丝,你高了半调。”
蓝礼的声音传来,亚瑟和伊迪丝双双点了点头,开始调整自己的演奏,因为多年没有触碰过乐器了,难免有些生疏,节奏和音准都没有能够契合准确。
有趣的部分就在这里,如果是蓝礼的意见,他们想当然地就认为是正确的;但如果是亚瑟和伊迪丝的意见——乃至于艾尔芙的意见,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给予反驳。渐渐地,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身体习惯和思维公式。
因为儿时学习乐器的时候,还有排练合奏的时候,蓝礼总是正确的,音准、节奏、音调和音色等等,全部都是如此——不是说蓝礼不会出错,而是他总是能够意识到错误在哪里,并且及时给出纠正,他的领悟力和表现力一次又一次得到了家庭教师的认可,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惯性,包括艾尔芙在内,他们都习惯了以蓝礼作为标准。
这是一种乐感,与生俱来的,后天可以培养也可以提高,但缺少天赋的话,那就需要花费十倍乃至百倍的努力才能够弥补,甚至于,大多数人即使再努力再拼搏也无法后天培养出来,天赋的差距就是致命的。
当初拍摄“爆裂鼓手”的时候,弗莱彻就连十六分之一拍的微小区别就可以捕捉到,快一点慢一点都逃不过他的耳朵,而弗莱彻与安德鲁之间那场关于节奏偏差的爆裂戏份,更是在拍摄现场给所有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就有一个小小的细节:蓝礼又是如何呈现出“快一点慢一点”的演奏效果呢?
包括达米恩·查泽雷在内的所有人都以为蓝礼没有做到,全部都是依靠后期配音契合上去的,只有真正的专业鼓手才能够完美做到这一点,哪怕是或快或慢十六分之一拍的细节都可以做到;事实是蓝礼真的可以做到,虽然他无法击打出四百击的超高频率,但他对于节奏的掌握却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他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那场戏的,真正地诠释了“不疯魔不成活”这句话。
现在也是如此。
亚瑟和伊迪丝都下意识地以蓝礼为标准,完成了调整。
这让蓝礼的嘴角轻轻上扬了起来,“放松,放松就好。我们接下来没有合奏演出的任务,没有必要太过紧张。”
亚瑟和伊迪丝双双翻了一个白眼,用这样的方式向蓝礼表示抗议。
“伊迪丝,’上帝与我们同在(Nearer My God To Thee)’。”一曲演奏完毕,蓝礼的声音从侧面传来,然后钢琴音就停了下来。
伊迪丝发现,蓝礼和亚瑟的视线都朝着自己投射了过来,她的动作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歪了歪头,“蓝礼,你知道,第一段的音调我总是抓不准,不如,还是像一样那样,由你的钢琴切入?”
这让蓝礼哑然失笑起来,“虽然我们都已经长大了,但有些事情还是没有改变,是吗?”
“上帝与我们同在”,这不是一首古典交响乐,而是一篇诗歌,创作于1840年,来自于一位名叫莎拉·亚当斯(Sarah Adams)的英国女士,她是一位舞台剧演员、一位音乐创作者、一位诗人,还是一位作家,在三十五岁那年,她以“创世纪”为灵感创作了这首诗歌,当时并没有广为流传。
一直到1856年,也是莎拉离世八年之后,洛威尔·梅森(Lowell Mason)完成了谱曲,演变成为一曲弦乐四重奏,这才广受欢迎与喜爱,在唱诗班里被屡屡传唱,进而流传到了美国。1901年九月,时任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Wiiliam McKinley)遇刺身亡,因为他在生前非常喜爱这首歌,于是就作为国葬时的配乐登场,进一步广为普罗大众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