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8章 海市蜃楼(第2/2页)
在这里,也就涉及到了第二个分支:
社交网络年轻群体的属性。
每个人选择社交网络都拥有不同的目的,继而形成不同的属性。
有些人,他们希望能够赢得瞩目,简单来说就是“网红”,他们会转发热门话题紧跟潮流走向,却不见得会真实走进电影院。
有些人,他们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在指尖滑动式的信息接收时代,他们享受着社交网络虚拟世界的放松和惬意,电影院是附加选项而不是必然选项。
还有些人,他们则是为了紧跟时代,不希望自己被主流抛弃,时时刻刻注意着热点话题,根据社交网络的潮流走向来选择自己是否进入电影院。
简单来说,社交网络的峰值躯体是具有诸多不确定性的,市场需求是错综复杂的,网络热度与电影票房的转换率影响因素着实有着太多太多不确定。
克里斯·吴和晗·鹿为首的流量明星就是最典型代表,他们可以在网络上呼风唤雨,轻而易举就制造出巨大声浪;但他们的作品票房、收视率数据却往往无法爆发出同样能量,话题只是话题、流量也只是流量,最终的利益转换率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总结起来,社交网络的活跃群体是一个特定目标,而电影市场主要受众却更加广阔,只有二者重叠的部分才能够产生影响,而电影定位的非重叠部分越大,那么网络热度的票房转换率就越低。
其次,华夏流量明星的泡沫。
“流量明星”是华夏社会里的特殊产物,这也使得华夏市场拥有了独特的产物,人气泡沫的欺骗性往往容易制造诸多误解。
暂且不说僵尸粉的比例到底蕴含了多少水分,这也拉低了网络热度的转换率;单单说流量制造产业这一点就足够了。
“产业”,现在流量明星的制造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产业,也就是“水军”和“刷榜”。许多时候,看似轰轰烈烈的讨论,在现实世界里却只是一个小水花而已,五个人的团队就可以轻松制造出五万乃至五十万的流量,这也使得华夏的网络热点动则以亿而已,比起推特和照片墙依旧停留在千万时代的量级,足足高了数个档次。
但实际上,这些热度却是雾里看花,根本看不到真相,其中真真假假的内容已经完全失去了判断可能。
以此为根基而产生的周边产业,更是将网络的虚拟人气推向了巅峰,热搜榜是可以买的、记录是可以刷的、数据是可以造的……而这些庞大数据背后,可能只是一片虚无,网络上轰轰烈烈却在现实中风平浪静的情况正在越来越多——不是说全部,但的确占据了一大部分。
虚拟与现实的落差也成为了网络时代孤独感的另类诠释。
今天整整一天就是最佳诠释。
从酒店制造假警报事件而引发网络讨论开始,所有一切都呈现出了过度快速、过度夸张地发展趋势;下午因为触发了两位流量明星的“关键”,事件就全力加速刹车失灵的跑车一般,摧枯拉朽地朝着毁灭方向狂奔,如果没有“产业”的背后推动,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结论也就非常简单了,如果全部都是泡沫,那么也就说不上“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转换了。
然后,站在如此角度,再次回顾社交网络的抵制,就可以提出全新的疑问了:
到底是谁在反对蓝礼?到底是谁在抵制蓝礼?到底是谁在推动事件?最重要的是,昨晚的接机狂潮和追车热浪,那全部都是假象吗?到底哪一种现象才是真实的?
此时此刻,首映式红地毯就给出了答案。
这就是蓝礼毫不在意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已经提前看破了真相,而是因为他清楚地明白网络之上的海市蜃楼可以多么虚张声势,那些泡沫可以制造出多么强大的假象,如果相信了,那么最终受伤的只是自己而已。
蓝礼很少使用照片墙和推特等社交网络,最主要原因就是如此,他希望自己能够脚踏实地地追逐梦想,而不是沉迷在网络空间所构建起来的虚拟世界里,他需要真实!就好像此刻一般,眼前那一片沸腾的人山人海,这才是真正的堂吉诃德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