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第2/3页)

方良华听着心里一阵阵发紧,李强讲的时候,尽量把语气缓和了,但方良华还是感到这些话就像秋风里的刀子,一点点地割着他。他感到从内心里开始疼了。

“一个县委书记,收一些肯定是正常的。但是,老同学,不会有这么多吧?”李强问。

“当然不会,你看我是那样的吗?”方良华极力辩白道。

李强笑了,说:“那就没问题了。小问题谁都有,不过,人在官场,还得慎之又慎哪。”

方良华也笑了下,“谢谢你了,我自然知道。”

晚上,方良华没有回南州,也没有像往常一样打电话给石妮,而是一个人开了房,想静静地睡一觉。可是,一关上房门,空荡荡的屋子里,就好像冒出很多的声音,都在问他:“那些都是真的吗?真的有那么多?”这声音里不仅仅有那些躲在背后写举报信的人,还有胡菊,还有自己的老父亲,甚至还有殷眉儿,石妮,还有其它的许多许多熟悉和不熟悉的人,都在问,都在等着他来回答。

方良华点了支烟,烟雾暂时地驱除了空荡。声音也消失了。

在桐山虽然只呆了四年,但方良华应该说天生是个干书记的材料。一到桐山,他立即对桐山的班子进行了调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彻底站稳了脚跟。桐山的大大小小的事,除了方书记,谁都很难想做主。特别是干部的任命,方良华深知干部是根本。一个县委书记,用不好人,用不了人,那还能当书记?守着用人的最后底线,这是方良华的一贯方针。四年内,他确实调整了一大批乡镇干部。在到桐山的第一次人事调整常委会上,有个别常委对他提出的人选持不同意见,方良华旗帜鲜明,坚决按自己的意见落实到位。从此,桐山上下都知道:方书记不同意的事,谁说也不行;方书记同意了的事,谁不说都行。

在官场上,一个县委书记做到这份上,说句好听的,叫威信;说句不好听,就叫专横。方良华自己认为,要当好一个书记,没有这些手段,是很困难的。中国的官场,越到上面越有组织,也就越好管理;越到下面,组织性就越差,管理的难度就越大。官场其实就是规则,越到底下越明显而已。你不进入规则,规则就淘汰了你。你进入了,而且谙熟规则,你就可能成是规则的主人,成为规则的最大受益者。

事实证明,方良华在桐山四年,他有效地驾驭了官场规则,几乎是游刃有余,自由驰骋。他不仅仅得到了威信,得到了许多他也许并不希望得到的,更重要的,他还得到了组织上的肯定。从一个县委书记,升任到了市委常委、秘书长。一个官场中的男人,这是最大的成功。

但现在,这成功带来的副作用,开始显现了。贾红旗,这个时刻,方良华突然有些懊悔,当初也许真的应该在离开桐山之前,推荐一下贾红旗的。论资历,论水平,论能力,论从政经验,贾红旗都有理由上的。可是这个人,就是因为有水平有能力,所以一开始就没有将从市里下去的年轻的方良华书记放在眼里。就这一下,方良华把他放到了自己的规则之外,方良华在的四年,也许就是贾红旗官场生涯最痛苦的四年。

现在想来,贾红旗做出些对不起方良华的事,也确实有些可以理解了。但是,你再有气,再不高兴,也不能举报;而且,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贾红旗存着举报的心,不是一天两天了。搜集了那么多材料,搞得那么详细,蓄谋已久啊!

事实上,贾红旗也是个很聪明的人,这么多举报信中,他一直不提方良华作风上的事,这其实表明,对方良华来说,作风问题只是个次要问题,重要的上受贿,是卖官。这可是反腐倡廉中最关键的两条。谁摊上了这两条,不是腐败分子才怪呢!

方良华想了一晚上,头都发疼,眼也发花。清早起来,匆匆地吃了早点,他便赶到省委,找到了正要出门的王书记。王书记是方良华父亲的老同事,早些年,他们一道在南州工作。后来,王书记援藏了,回来后一直干到现在的省委副书记。

“现在还好吧,最近正准备到南州去呢?方老好吧?”王书记问。

方良华答道:“都好,他也一直念叨您。这次我来,是……”

“有事是吧,那就说”,王书记坐了下来。

“是这样,有件事我想向您汇报下。您知道我在桐山干了四年书记,大概也得罪了一些人,最近这些人搞得厉害,老是向各级举报。烦得狠哪!我想请您……”方良华望了望王书记,王书记正望着他,从西藏带回来的古铜色的脸上,看不出任何特殊的表情。

“啊,是这事。我也收到过。关键是他们举报的,是不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的,你要做好准备啊。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是第一位。当然,如果是不实之辞,你也没必要去心烦,相信组织嘛!组织上不会去冤枉一个好同志的。”王书记说着,站起来走到方良华身边,笑道:“这事我知道了,回去好好工作吧,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