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又到关键时刻(第2/7页)

贾士贞从一个考点来到另一个考点,他在考场外面匆匆地注视着考场内紧张答题的考生,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并不比那些奋笔疾书的考生轻松。

突然,他的手机响了。与此同时,缪斯平也接到了同样的报告,一中考点发生混乱情况,有人在考场外闹事。贾士贞和缪斯平立即赶到一中,110警车已经停在校园里。杨校长报告说,九点钟时,突然有两个不明身份的男青年无视考场的警戒线,冲到校园里,接着要进27考场,这时工作人员上前劝阻,两名工作人员当场被打倒,那两个家伙打倒工作人员后冲进考场,监考老师已经无法维持秩序,接着考场内发生一阵骚乱。杨校长当即报了警,然而那两个家伙却冲散了工作人员,从学校旁边翻墙逃走。民警赶到时,早已不见人影。

贾士贞立即给鲁晓亮打电话,请他尽快把这两个公然闯进考场闹事的家伙捉拿归案。随后他来到27考场,发现考场已经逐渐安静下来。贾士贞站在门口,觉得有些考生不时地用余光偷偷地向外看。贾士贞突然发现教师后排的考生是一位高个子秃顶,原来是他!贾士贞招招手,叫来监考老师,让他特别注意那位高个子秃顶的考生,同时注意考场的一切变化。贾士贞转身离开27考场,迎面遇上了鲁晓亮,鲁晓亮让侦察员仔细观察案发的现场,询问了当时情况,鲁晓亮说:“这起事件绝非仅仅扰乱考场,可能有人利用混乱机给考场内什么人提供帮助。”

不用说,贾士贞已经想到了。现在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将那两个人逮捕归案,同时在考场内也要抓住证据。贾士贞看看表,考试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半小时。送走了鲁晓亮,他又回到27考场,这时考场里的警察发现一个考生的考卷下面压着一张字条,正当那个考生聚精会神地抄着字条上的答案时,警察伸手把字条抢了过来。

贾士贞一看,居然是选择题的正确答案,是一份手写的复印件。这样一来,不仅证明这个考生有舞弊行为,而且可以推断,这张复印字条是那两个家伙送进考场来的。

而那个高个子秃顶的考生一直没有任何动静,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时间剩下半个小时时,贾士贞离开27考场,刚走几步,突然听到后面有人轻声叫他,他回过头,原来是卫炳乾。贾士贞高兴地问:“考完了?”卫炳乾点点头。贾士贞又问:“考得怎么样?”卫炳乾说:“一般吧。除了选择题和辨别题之外,大量的实际应用题不是以正确、错误来评分的,那是考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的。”

这时各考场响起长长的一阵电铃声,卫炳乾看看表说:“还剩下最后十五分钟。”

贾士贞说:“你考过了,我们看看去。”话音刚落,一个工作人员跑到贾士贞面前,喘着气说:“贾部长,27考场又发现两个作弊的。”

贾士贞急忙来到27考场,只见那个高个子秃头顶的考生头上冒着汗,又抓耳朵又挠腮,监考的警察远远站在考场后面,目光盯着高个子秃顶。考场里不断有人交卷,考试时间就要到了,两个监考老师不断改换自己的位置,后排角落里的一个女考生在站起来准备交卷时,突然一张字条落到地上,她紧张地弯下腰时,已被监考老师抢先拾了起来。与此同时警察趁高个子秃头顶考生没有防备的一刹那,把他已经塞进笔套里的字条连同笔套抢了过来。

一阵长长的电铃声又响起来了,考试结束。贾士贞走进考场,高个子秃顶考生从贾士贞面前经过,一句话也没说,低着头,溜出考场。

第二天上午,鲁晓亮打电话给贾士贞,说扰乱考场的那两个人已经抓到了。贾士贞请鲁局长马上去教育局。

原来那两个家伙就是参与绑架卫炳乾并驾驶白色本田商务车撞贾士贞轿车的那伙人,他们对送答案给27考场几个考生这一目的供认不讳。但是到底交给哪个考生,他们拒不交代。而且那张字条是怎么弄到手的,他们也紧闭双口。

这样一来,27考场除了已经发现的那几个作弊考生之外,是否还有人作弊,很难说得清。贾士贞建议27考场全体考生用备用试卷重考一次。

缪斯平也同意这个办法,当天下午紧急通知27考场所有考生,明天上午八点半再考一次。尽管有些考生提出不同意见,但是如果不参加这次考试,只能视为放弃考试。

第二天上午准时开考了,那个高个子秃顶男人没有参加这次考试。读者一定想到他就是桃花镇党委书记侯永文吧!

等待考试公布分数的心情,和高考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公开选拔干部的公告对每个阶段的工作都公布了,但是市委组织部每天都要接到许多询问公布分数时间的电话。可见文化考试成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一道非常关键的门槛。自从宣布西臾市公开选拔四十八名县处级干部之后,贾士贞就不断接到各种各样的电话,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骂娘的。贾士贞不是没有想过,把文化考试作为严格公开选拔干部的第一关,反对的人肯定大有人在。特别是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又不注意学习的干部,他们也许从此失去了提拔县处级领导干部的机会,肯定不甘心,所以也就千方百计抵制这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但是贾士贞坚决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六字方针来选拔领导干部,并且下决心把西臾市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进行下去。改革开放以来,不少组织部门都在进行各种方式改革干部人事制度。虽然一些新方法不断被采用,比如每个阶段都向群众公示,比如公推时在一定范围内推荐,以及民意投票,但是这些办法总脱离不了权力的掣肘。特别初选者的提名,就像上次省委组织部组织大家去观摩的公推公选。所谓的公推,实则不公。公推的人员组成决定了哪些人被推选上。这种所谓的公推没有标准,既然没有标准,又怎么能说是“公推”呢?参加公推的人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既然他们生活在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这种公推很难不受到权力、金钱的影响。因此到底公推作为产生候选人的第一关,还是用文化考试产生候选人作为第一关,哪种方法更合理、更公平、更科学,这显然人所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