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第7/7页)

文章从纺织机械集团三间破车棚里的紧张工作气氛写起,到重病的女儿为了一个小小碾米厂的命运,把4000元救命钱交给自己新上任的年轻厂长结束。文中夹叙夹议,洋溢着一种少有的激情。

王大瑞在文章的末尾写道:

“一些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旧观念被打破了,试点企业干部群众的商品经济观念、改革开放观念增强了。这种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经济本身的命题。平川严峻的经济形势逼出了平川改革的新思路,试点企业的干部群众无不认识到,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放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平川碾米厂重病女工王媛媛含泪泣血说出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正代表着人民群众欢迎改革、支持改革的心声。”把写好的文章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王大瑞颇为得意,在朦胧的灯光下自己对自己说:很不错嘛,王记者!你还是有记者良心的,你还有热血!你写自己真心想写的东西还是能写好的嘛!这篇文章不但能在《平川日报》上发,也许还能被国家级大报转载呢!

考虑到可能会上国家级大报,王大瑞格外慎重起来,又用挑剔的眼光把文章重读一遍,这就读出了点问题:文章中几处提到的王媛媛可是他女儿呀,自己这么写好么?知道内情的同志会怎么想?会不会认为他王大吹吹到自己女儿头上来了?

文章中关于女儿的几处文字十分精彩,可以说是这篇文章中最感人的地方,只有对病弱女儿倾注了深深父爱才能写得出来。

王大瑞想来想去,还是没下笔改掉这些文字,心里想,他写的都是事实,不是编造的,也不是要替女儿吹嘘什么,他吹嘘女儿有什么意义呢?女儿重病在身,既不想出名,又不想做官,谁爱说什么就让他去说好了。

他和自己挚爱的女儿也要在未来的生活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