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山神不与伽蓝便 国师登门化善缘

善无畏为广教寺选址,没有在城中而是在北门十里之外。他点的地方非常准,就在九连山地脉的一个特殊位置上。

风水局常以龙脉称之,地气运转有很多玄妙之处,很难去直观的形容。勉强的去概括,芜州的地气灵根在青漪三山。那三座山在大湖中如龙尾卷起,是地气灵枢升腾的发源地。九敬亭山连接长江中下游平原,状如蛟龙入海之地。整条地脉的尽头是菁芜山庄所在,俗称龙吐珠,是灵气回旋的修养生机之地。

广教寺的位置在敬亭山与芜州城之间,相距各十里。形像的说,是神龙探海的肩颈之处。从风水局的角度,此地虽不错却不如青漪三山与敬亭山那样灵枢地气充盈,但却能锁住整条地脉,也能镇住此地山川。

在这个地方修建田园山庄以及其它的普通房舍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由善无畏这种高僧建一座寺庙影响就是个未知数了。别的不说,首当其冲的是敬亭山。这里是清风的金仙道场门户外,离山脚只有十里。万一善无畏搞出什么大动静,可能会惊扰山中闭关炼器的清风与明月。钟离权受清风所托守护敬亭山外,当然不得不过问善无畏的建寺之举。

梅振衣看着芜州山川图册心中有莫名的感慨。想当初他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久,就发现芜州九连山是一条天下罕见的风水地脉。但山中也不过有齐云观与翠亭庵而已,规模都很小无非借的修行对地气灵枢没什么影响。几十年过去了,再看这条地脉上,风水局接近浑然,在修行人眼中可利用之得几乎都被占据了。与世隔绝的青漪三山洞天、敬亭山金仙道场、先后镇住地气的九林禅院与广教寺。除此之外,还有芜州城中西南角与东北角相呼应的翠亭庵与景福寺,这两个地方是地气宣泄的补益之处。除了菁芜山庄外这条地脉的另外两处地眼,翠亭庵是清风移过去的,另一处是景教徒罗章选的地址。

这条地脉上唯一可以再做文章的地方就是菁芜山庄了,但那是梅家的私宅,别人动不了。

原先芜州一带只有城外山中有翠亭庵与齐云观,都受梅家供奉,对世俗民生影响很小。现在倒好,城里城外又增加了九林禅院、广教寺这样大规模的寺庙群。不过几十年光阴,这些寺庙拥有专门的供奉田地,每位出家人给田三十亩,却不事生产、不服徭役、不纳赋税。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迟早会对社会造成冲击,它们自身也会受到冲击。

当时的寺庙除了是信徒的宗教活动场所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既类似于现在的银行又有点像当铺。寺庙收了信徒的香火钱,也有行善之举。通常会做两件事:一是在灾荒时布施舍粥,就像官府与一些大户人家的赈灾之举;二是信徒如果手头急需用钱,可以向寺庙去借。

佛家教义出发点为了行善,因此寺庙向外借钱不收利息,借多少到时候还多少,相当于现在扶贫无息贷款。但是向寺庙借钱是需要抵押的,抵押财物或房契、地契等。这也很正常,寺庙不是强力机构,如果有人借钱不还也没别的办法追索。

在你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有人提供无息贷款,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就事论事,当然是善事!比现在的银行强多了,更别提那些放高利贷的了。借钱需要抵押,寺院相当于当铺,却不以此牟利不收利息,信徒如果过意不去或心怀感激,可以另外供奉香火钱。

在太平盛世中,老百姓手头一时周转紧张向寺院借钱,回头基本都能还上,看不出有什么隐患来。但若遇到大规模的饥荒或战乱,它可能导致一个后果,那就是大量的土地被寺院兼并,因为老百姓借的钱很难再还,而能抵押的大多是田契。

这其实不能怪寺院,因为它们当时的地位等于控制了这一片地方的金融。社会发展过程中导致的资源集中与金融垄断,哪怕在现代文明社会都很难避免。但是寺院地僧田不交赋税,如果出现战乱、灾荒等社会动荡,导致大量田地被寺院兼并,原有的均田制不足以维持,会动摇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僧人也未必是善人,未必有真修行,穿上僧衣剔了光头,不一定就是智诜、慧能、乔觉那种高僧大德。借佛之名而奢行私欲的人多的是,就像道门中也出过各种败类,他们难保不会借助社会动荡巧取豪夺。真到了那个时候,估计寺院会受到官方的彻底打压。

梅振衣穿越前并不知道后世唐武宗灭佛之事,但是根据他对社会演变的观察,隐约有了这种预感。而如今还是千古未有的盛世,这些矛盾还没有出现。梅振衣有了这些想法只在心中未说出口。

钟离权打算去找善无畏,至少得和这位高僧打声招呼——建寺莫惊动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