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恩怨难分悲侠士琴箫合拍觅知音(第7/11页)

过了两个浅滩,奇峰突起,舟子指着一座形如紫金冠的山峰,说道:“这就是阳朔的第一座名山冠岩了。”

冠岩是一座临江的岩洞,陈石星虽没游过,却也久闻其名,对云瑚道:“我读过一段前人评述桂林诸洞的文字,背给你听:大抵桂林岩洞,爽朗莫如龙隐,幽邃莫如栖霞(即七星岩),而寒冽清幽,兼山水之奇者,则莫如冠岩之胜!嗯,小柱子,听说这冠岩是可以乘小舟进去的,是么?”

舟子说道:“水涨的时候,洞口淹没,无法深入。现在水浅,或许可以进去,咱们试试吧。”

小舟缓缓划入洞门,内部开朗,钟乳纷呈,如剑如戟,蔚成奇观。洞内一脉流泉从暗处流出,入口清冽,沁人脾腑。陈石星说道:“从前有个诗人叫蔡文曾的,写过一首咏冠岩的诗,诗道:‘洞府霏霏映水门,幽光怪石白云堆,从中一脉清流出,不识源头何处来?’这诗句倒是显然描述冠岩的实景,不似老杜吟咏桂林的诗是向壁虚构。”

内洞狭窄,无法深入,但微弱的天光,自顶照射,也可看见周围高峭的石壁,苍苔石乳五光十色,奇丽无俦。云瑚赞叹道:“冠岩能与七星岩相提并论,果然名下无虚!”

出了冠岩,前面就是阳朔一个著名的风景——绣山了。

绣山,山如其名,远远看去,有如一幅高悬的七彩锦绣,红、黄、赭、绿、青、蓝、紫……山上各种颜色的岩石,在峭壁上织出令人目眩神迷的图案!

云瑚衷心赞叹:“啊,真美!陈大哥,好在我听你的话走了水路,否则可是错过眼福了!”

舟子忽道:“小石子,请你弹一弹琴给我听好么?你知道小时候我是很喜欢听你爷爷弹琴的,我还记得他老人家最喜欢坐在七星岩上那个石台,面对漓江弹琴。他说要在好山好水的地方,才能弹出好听的琴音。”

这段江面乃是漓江中游,渔鹰筏子早已没有了,远处只有几只渔船,料想去给杨虎符拜寿的客人,决计不会坐这种渔船,不怕给江湖人物听见。

陈石星在这如画的山光水色之中,也是不禁逸兴遄飞,好友之请,难以推辞,于是为他弹了一曲“水乡吟”。琴声宛若与水声拍和,听得云瑚与那舟子都是心神如醉。一曲告终,那舟子说道:“小石子,真有你的,你弹得这么好听,就像当年你的爷爷一般。”云瑚则在笑道:“陈大哥,你今天弹的,可当真是不折不扣的高山流水之音了!”

余音袅袅,散在山巅水涯,忽地远处隐隐传来一声长啸,好像是为这美妙的琴音喝彩,陈石星吃了一惊,好生后悔。那舟子道:“咦,小石子。你怎么啦?神色好像有点不对?”

陈石星道:“没什么。小柱子,你听见啸声么?”那舟子道:“我没有留意。恐怕是你听错了吧?”

陈石星道:“没错,我听见的真是人的啸声,不是水声。”

那舟子笑道:“真是啸声,也不值得奇怪。这里的人最喜欢唱山歌的,据说古代柳州的歌仙刘三姐也曾到过这里传歌呢。小伙子和姑娘们在山里对歌,唱得兴高采烈之时,高声呼啸,是极寻常之事。”

陈石星不知啸声是从何处山头传来,远近既难判断,发啸之人是否具有内功也就难以推测了。他只好希望是如这舟子所说了。

这一天风平浪静,什么事情也没发生,只不过陈石星的心情稍微受了影响,对眼前的水色山光,也只是如走马看花了。

第三天江面的水流转急,接连经过几个险滩。云瑚兴趣颇高,笑道:“我也想起两句诗了:滩走奔雷因石急,峰回残雾倚风行。虽然是咏巫峡,此处也颇有这个意境呢!”

陈石星赞道:“滩走奔雷因石急,峰回残雾倚风行。气象雄奇,意境超脱,真是好诗。我也想起两句吟咏漓江的佳句:几程漓水曲,万点桂山青。却记不起是谁写的了。”说至此处,忽地如有所触,半晌,微微说道:“我想人的一生,恐怕也是有点像这漓江一样,有时是水平如镜,有时却难免波涛起伏。”

云瑚笑道:“好端端的你又生起什么感慨来了。”

陈石星道:“你说不是吗?前几年我和爷爷在七星岩下隐居,日子过得何等平静安宁,这几年在江湖上过的日子却是涛惊波紧!”

云瑚说道:“漓江到底是平静的时候多,要是我的一生能够像漓江一样,我也已经心满意足了。”

舟子笑道:“你们说的什么我不懂,我却喜欢这里的江流湍急。像这样的顺风顺水,中午时分就可以到阳朔了。”上船之时,他们本来是准备今天晚上才能到达的。

陈石星说道:“不,我倒不想太早就到阳朔,还是按照咱们原来的计划,最好是入黑时分,泊舟莲花峰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