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第九章 运筹千里(第4/5页)

荀皇后垂下头,低声道:“臣妾领旨。”

皇后声称自己在乾天院筹备的祈福此刻当然还是子虚乌有,好在萧平章回京休养了些日子后,伤情已是大见起色,并不是真的需要白神来帮忙。在宋浮下狱的那一天,他已能在蒙浅雪的搀扶下,慢慢走动到父王的书院中去了。

刚刚走进院门,就听室内传来萧庭生洪亮的教责之声。萧平章不禁笑了起来,询问从檐下赶来行礼的元叔:“还在说啊?”

元叔忍着笑点头,“半刻没停。二公子就等着世子您来救他呢。”

萧平章忙掩下笑意,迈步进门,转过长屏,进入内间,一眼便看见萧平旌跪在书案之前。

萧庭生一面在他周边踱步,一面教训着:“前两日太忙顾不上你,昨晚叫阿元过来问了问才知道,原来你在大同府步步都是剑走偏锋,随意任性冒险。若不是你还算有些小聪明,运气也不错,难说今日会被你闹成何种局面!为父虽然不指望你稳重周全,但行事也不该这般没有章法……”

萧平旌虽然跪得笔直,但眼神放空,显然并没怎么认真在听。萧平章的身影一出现,他整张脸便亮了起来。

萧庭生见长子过来,立时皱眉,“大夫许你可以走动了?”

“有小雪这么管着,大夫若是不许,孩儿根本就出不了院门。”萧平章因为伤势,只能微微欠身行礼,一只手在弟弟肩上轻轻按了一下,“平旌怎么又跪着?昨儿父王不是还乐呵呵的,跟我使劲儿夸他,说他这趟差使办得实在很好吗?”

萧庭生的表情稍稍松缓了一些,道:“确实办得还不错。张庆庾在大理寺供出了主谋,也算能给殉亡的将士们一点交代。”刚赞了这一句,他的面色立时又转严肃,“但一味地赞誉夸奖于你有何益处?许多不妥之处,若不加以提点,你自己是不知道的!”

萧平旌忍不住道:“爹,不是我顶嘴啊,真是从头到尾半句夸赞没听到,全是提点了!”

蒙浅雪掩着嘴喷笑出声,萧平章也勾起唇角,打点精神劝了父亲两句。长林王偏宠长子是在全京城挂了幌子的,不想太过劳累他,顺势放了萧平旌起来,大略又叮嘱了两句,便由他跟着兄长去了世子东院。

长林府是得武靖帝御敕,以亲王府规制启建的府邸,完工之初便五院俱全。萧庭生不喜铺张,只开了主院和书院为日常起居之用。萧平章成亲册封后,又为他开启东院,另配了一套仆从差役和小厨房,算是府中之府。而萧平旌因为一年有大半年在琅琊山,所以只在主院南边给他隔了个小院子,日常饮食随他心意,爱在哪儿吃就在哪儿吃。

长林世子妃蒙浅雪生于将门,其叔祖父蒙挚生前曾掌领禁军多年,又参与创建了长林军,是朝野公认的武靖帝第一心腹。由于自幼习武,这位世子妃既不擅女红,也不爱棋画书文,尽管身手好到胜过了夫君,却远不是常人眼中的世家淑女。当年御旨赐婚联姻之时,大家表面上虽称赞门当户对,但在许多人的心底,这位英气有余柔婉不足的蒙家女儿,其实并不太配得上温润博学,宛如芝兰玉树的长林世子。

可是不管外人曾经有何看法,两人结缡七载以来,恩爱缠绵一如新婚,除了尚无儿女这一点缺陷以外,蒙浅雪在夫家过的日子简直无可挑剔,令满城闺阁贵女们艳羡不已。

从父王的主院回来后,萧平章自觉身体又有些虚软发沉,不愿他人担心,自己赶忙到长榻上半躺了下来。蒙浅雪虽不爱女红,却能烧得一手好菜,见萧平旌今日被父王训责得有些发蔫,便去了东院厨房,亲自给他做了几道小菜。

萧平旌在兄嫂这里一向自在,将小炕桌拖到榻边,一面吃着,一面抽空向兄长抱怨,“大哥你在养伤,肯定不知道老爹他有多过分。元叔一路上那么小心护卫着人证,明显心里是有数的,可偏偏半个字也不肯提前告诉我。他敢这么干,不是老爹给了他指令还能是谁?”

其实关于纪琛的安排,一大半都是萧平章的主意。不过他拿着父王顶锅也不是第一次了,只微笑着安抚弟弟,“但是到最后,一切都没有瞒过你的眼睛,这感觉不是也挺好吗?”

“我真的、真的是到了最后才反应过来的!那整整一路,我紧张得脑子都没有停过,吃不好睡不好,一有动静就惊醒,每天都怕自己漏掉了什么关节,会出什么乱子。结果呢,他老人家早把大局握于手中,不过是存心历练我罢了。”萧平旌手中的筷子稍停了一下,拨开头发给兄长看,“大哥你瞧,你瞧,头发都熬白了几根,人也瘦了!那还真是我亲爹呢!”

萧平章忍了笑,倒真的俯身看了几眼,揉了揉他的头顶,哄道:“所以我才特意让你大嫂多给你做几个菜,趁着在家好生补一补。父王那边我要是找着合适的机会,一定也帮你多劝劝,让他不要再把你当小孩子调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