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洞里神仙(第3/20页)
李景隆承袭父亲李文忠的曹国公爵位,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开国诸战役中战功彪炳,又用功读书,作战中命军士收养道上孤儿,功德无量。他是少数敢直言劝谏太祖少杀戮的忠臣,可惜洪武十八年即病死南京。
朱允炆又点了点头,便交代齐泰道:“传令曹国公及长兴侯进宫,朕要亲自听听这两位将才的韬略。记着,一次一个,不要一齐来。”齐泰应诺了,魏国公徐辉祖似乎想说什么,但终究没有开口。朱允炆又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各位如知有良将,也要尽快奏来。”
黄子澄道:“除了慎择良将,皇上前次提到锦衣卫的事,臣倒是有个想法……”
朱允炆道:“锦衣卫在先帝创建之初,乃为探听敌方军情,访官民阴私,或有其必要。其后权力愈来愈大,渐为朝野诟病,缇骑遍布天下,衙里私设刑廷,但无人胆敢攫其锋焰,到蓝玉案时更悍然介入,诛杀无辜,先帝才有警惕之意,遂废其首领而遇缺不补。这几年虽然不敢私设刑堂,行事也稍收敛,但听说又介入江湖恩怨,要整顿可得有万全之计。子澄你有何策,快快奏来。”
黄子澄奏道:“皇上登基之初,稳固政局应为首要之务。锦衣卫衙门侦骑四布,对此要务有利有弊。利者在于朝廷可蒐得各方消息,各种情势无论远在边疆或近在宫城,皆能操之在握,对朝廷决策大有助益。其弊者则在于滥权,历来该衙门除有侦蒐之权外,逐渐扩大至擅自逮捕,自设监狱、刑堂审案,甚至决刑,置朝廷刑部于虚位。长此以往,不只民怨,便朝廷命官也人人自危,恐怕成为苛政之源……”
方孝孺坐在一旁暗忖:“子澄说了这一大篇等于没说,全是皇上早知之事,这算是个什么‘想法’?”
朱允炆自幼便随黄子澄读书,十分熟习这个东宫老师的个性,说话如做文章,讲究起承转合,缺一不可,便耐性听下去。却听黄子澄接着道:“皇上以仁义治天下,即位才数旬,已经减刑轻罚,国内狱中受刑之人大为减少,民间多有称颂。若能于此时一举削了锦衣卫的滥权,将拘捕、审查、决刑之事回归三司,锦衣衙门专责侦蒐情报,则天下百姓必定额手称庆……”
朱允炆点首道:“子澄师傅言之有理。然则要削权,必将引起锦衣卫中那些武功高手的反对,须得有一套稳当的做法,谁人能当此责?”
方孝孺奏道:“启禀皇上,臣以为削权之事当缓图之,以免激起锦衣卫中一些来自武林的豪客反对皇上;在此同时,必当设法组训一批新手,不仅身手高强,且能服膺皇上治国大义,心悦诚服效忠皇上,有如一批死士。然后再行削权,方可保顺利完成锦衣卫改造之功。”
朱允炆点首,望了望众臣,缓缓道:“孝孺之言甚善,然而此事仍须有一能人着手计画、执行,众卿有何建议?”梅殷启奏道:“翰林院郑洽年轻有为,勇于任事,臣看他虽是江南文人,处事却有豪迈之气,又与先太子主录僧洁庵禅师熟悉,听说南京城的帮派首领亦与之善,由他来组训一批忠于皇上的新武功高手,似乎颇为适当。”
朱允炆听了并不感到意外,点头道:“朕早知道郑洽和洁庵禅师熟识,此事甚好,可与洁庵商量,必要时请他回南京来协助。如此安排,朕较放心,明日便着郑洽来见。”
郑洽站在翰林院侧门外一排柳树下,观赏南京皇城护城河的风景。皇城的护城河比起京城墙外的护城河来窄得多了,但是水中荷花盛开,蜻蜓点点,偶有一对鸳鸯游过,也有几分精致的情趣。
昨日皇上召见他时,交派了召募新人、逐步改造锦衣卫的任务,他立即知道这是个极其艰巨且危险的任务,皇上说得很客气:“几位大臣一致荐卿兼办此事,实因卿才足堪胜任。朕视此事为即位以来第一等要务,郑卿必能善体朕意,办好此事,立此大功。”但他还是马上感受到压力,辞出奉天殿时已汗湿衣衫,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人,只有这个人肯跳下来襄助,自己这项任务才有办法推展。此事极为机密,便约了那人在衙门外相见,可以边走边谈,确保无人窃听。
这时他的沉思被一声招呼打断,身后一人轻呼:“郑学士,您找章逸?”郑洽回过头来,只见章逸面带微笑,极其潇洒地立在大树下向他抱拳为礼。郑洽忙回礼道:“我因不想在衙里谈事受人打扰,便约章指挥到院外走走,咱们边走边聊,还望章指挥见谅。”章逸忙道:“郑学士莫要客气,章逸这就陪您散步。”
两人缓缓走到城墙边的松树林中,这林子在太医院外,平时极是僻静。郑洽把皇上的命令简单对章逸说了,然后道:“这事极不好办,须得有人能直通皇上,随时进宫报告进度及所遭遇的困难;也须有人能知人善用,招募训练武功高强之士,组成新卫队,效忠皇上;还要有人能稳住现况,最好与现在的锦衣卫首领讲得上话。头一个条件我可以自己来,这后面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他顿了一下,转身向章逸道:“因此我便想到你,章指挥,你定要助我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