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妙计奇书(第3/4页)

到了席应真,他着力钻研术数,奈何天赋所限,难以有所突破。“穷儒”一脉先知后行,术数越精、武功越强,席应真放在太昊谷也是顶儿尖儿,到了江湖之上,始终无法睥睨群雄,归根结底,还是术数欠精,一身武功难以穷尽其妙。

冲大师也明白这个道理,自忖再过数年,不难胜过席应真。至于其他太昊谷弟子,他原本并不放在心上,谁知遇上道衍,两次交锋,难占上风,一般的招式,道衍使出,比起席应真灵活变通,刁钻诡谲,难料难测。二十招不到,冲大师受了压制,锐气大减,身周身影憧憧、掌影渺渺,如处无形牢笼,难以发挥本门武学的威力。

冲大师越斗越不自在,但觉道衍术数之精,犹在席应真之上,境界之高、出手之奇,隐隐然青出于蓝,大有当年“穷儒”之风,更有甚者,此人一招一式,俨然有所保留,似乎未尽全力。冲大师不由寻思:“道衍和尚这一身功夫,不是席应真教得出来的。听说他年近三十才入席应真门墙,分明带艺投师,可是早年师从何人,江湖上并无半分消息。”

这么一想,气势受挫,迭遇险招。再看四周,燕王亲自指挥,禁军不死即伤,纷纷向后撤退,武士左右拥来,大有合围之势。

冲大师呼呼两拳,逼退道衍,忽然两个起落,纵身退出庭院。燕王抢过一张硬弓,如抱满月,一箭射出。冲大师觉出风声,反手一捉,轻轻接住来箭,头也不回,一抖手,箭如流星,射穿墙头一名卫士,那人失声惨叫,一头栽了下来。

燕王一箭无功,微感怔忡,忽听冲大师长笑道:“燕王殿下,你坐困愁城,走投无路。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自蹈险境,智者不为。你是陛下的儿子,晋王的兄弟,只要迷途知返,陛下和晋王一定既往不咎。”

燕王心头微微一乱,他本当来到卫所,必能见到朱元璋,而后挟天子以令诸侯,降服禁军,破解晋王阴谋,进而掌控京城,天下任由摆布。谁知道,朱元璋行踪成谜,禁军围困数重,但凭这数千人手,与之相抗,败局已定。或许眼下投降,晋王念及兄弟之情,或许能够活命,至不济流放边陲、苟且偷生。

道衍见他神情,猜到几分,低声说:“殿下,晋王能对陛下下手,岂会对你网开一面?殿下才高遭忌,不止一日,而今后退一步,死无葬身之地。”

燕王片刻动摇,一听这话,徐徐点头,正如道衍所说,一旦晋王得志,其他皇子皇孙或许可以活命,他和太孙必然难逃一死,既然进也是死、退也是死,与其窝窝囊囊,不如轰轰烈烈。

心意已决,朱棣一面示意封堵缺口,一面扬声说道:“晋王大逆不道,阴谋篡夺,逼宫父皇,拘禁诸王,伪造父皇圣旨,挑起京城干戈,以致国将不国、生灵涂炭。本王虽然愚钝,也知忠孝节义。身当国难,决不退缩,足下要战便战,不必多说废话。”

这一番话铿锵有力,院内兵将士气一振,墙外的禁军听见,无不心生疑惑,有些不知所措。

冲大师心中纳闷。锦衣卫拒听圣旨、久攻不下,必定有所倚仗,他与晋王合计,猜测朱元璋必在卫所,又听说燕王突入卫所,晋王惊慌失措,催促冲大师出宫监军,务必攻克锦衣卫。

大局未定,冲大师原本不愿离开皇城,可是朱元璋父子一旦合流,必定难以收拾。他赶至卫所,本想说动燕王,不想朱棣守意坚决,宫中隐秘形势,他也了如指掌,要知道禁城守卫严密,除了朱元璋等人出宫泄漏消息,再无第二个理由可以解释。朱元璋若在卫所,登高一呼,禁军必定望风而降,可他迟迟没有现身,其中必有古怪,不是死了,就是病重,要么不在卫所,或者压根儿没有出宫,改由乐之扬潜出传递消息。

一刹那,冲大师转了百十个念头,忽见禁军首领神色犹豫,心知已被朱棣说动,当下说道:“殿下真会颠倒黑白,分明是你图谋不轨,陛下查知以后,不许你参与祝寿,命你返回北平。谁想你逗留京中,暗伏甲兵,勾结锦衣卫张敬祖,伺机谋逆篡位。天幸晋王英明,洞烛其奸,请示陛下,派遣禁军扫除奸凶,如今你阴谋暴露,负隅顽抗,玉石俱焚,悔之晚矣。院中其他人听着,圣上有旨,首恶必究,胁从不问,早早出院投降,可以赦免死罪……”

他说得头头是道,理直气壮。禁军首领都知道燕王不曾参与老皇帝的寿宴,虽说原因不详,但父子之间有所隔阂那是确定无疑的,故而听了这话,无不放下心来。

院内卫士一听这话,面面相对,心中大为动摇。朱棣见势不对,厉声说道:“胡说八道,你这和尚,名不见经传,父皇何等谨慎,倘若真要平息奸乱,朝中名臣宿将无算,又为何偏偏托付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