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江山传箭旌旗色(第3/5页)

幸好,内城的城墙要高大许多,也更加坚固。这是他们最后的防线,如果让明军突破这道防线,平壤就会陷落。

倭兵抓紧最后一点时间,修筑着防御工事。这一夜,是个不眠夜,当黎明终于来临时,倭兵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因为他们已将内城修筑得极为坚固,也作好了誓死一战的准备。

只要明军的炮火轰不到城墙上,单是明军骑兵,他们并不害怕。近距离作战,他们相信他们可以遏制明军任何攻击。

而且,他们的援军,一定正在快速赶来。只要他们坚持住,援军一到,明军必然会一败涂地。

这信念激发出了他们顽强的血性,他们唱着战歌,不知疲倦地为这座城作着战争的准备。

卓王孙坐在牡丹峰顶,看着残阳。

残阳如血,隐在重重阴云之中,明天,似乎又会有雨来临。这个国家的雨实在太多了。唯一值得欣喜的是,也许雨水会冲刷掉满地的血腥。

从这个角度看到的平壤城,已是一片废墟。

但在他的眼中,这座城绝不可低估。他相信,李如松绝不会再犯轻敌之错。

“李总兵,你有什么打算?”

李如松躬身道:“大人,卑职以为,正可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将内城也攻下来。红衣大炮威力如此巨大,内城虽然坚固,也未必能撑得了几炮。只要轰破城墙,骑兵冲进去,内城很快就可以陷落。”

卓王孙笑了笑:“大炮要想轰破城墙,就必须要挪下牡丹峰。而失去了牡丹峰的高度,要想轰到城墙,就必须挪近到离城墙二十丈的距离。而倭寇火枪的射击距离是十丈。倭寇只要稍做冲锋,就能逼近大炮。你的骑兵,如何在这么短的距离,保证大炮的安全?如何发动冲锋?”

李如松一窒。哑口无言。他忘记了,大炮之所以能轰这么远,倭兵无法攻击到,是因为架在牡丹峰这么高的地方。离了牡丹峰,大炮若是只架在平地上,距离城墙就太近。倭兵用火枪就可以轻易地攻击到。而且失去了距离的保障,骑兵又发挥不出什么威力来。

那该怎么办?

卓王孙道:“就算攻破城墙,骑兵冲进去,必将面临巷战。那是火枪最能发挥威力的地方。不知道阁下的骑兵能不能也同样发挥威力?”

李如松又是一窒。巷战,是骑兵最害怕的战斗方式。无法冲锋,无法提高速度,还要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骑兵的优势被完全瓦解。

他本自信满满,但现在,却发现他的计划漏洞百出,一无是处。该怎么办?难道现在他们就无计可施了吗?

卓王孙悠悠道:“何况两万多倭兵被困在内城中,他们是困兽。若是强行攻击,必将遭到殊死的反抗。”

这一点,身经百战的李如松当然有体会。但,那是否就意味着放弃平壤城?

那先前的两场战争不就白打了?

卓王孙的目光收回,转注于那位白衣男子身上:“杨盟主,说说你的计策。”

杨逸之沉吟着:“倭贼之所以坚守内城,并没有弃城而逃,是因为他们相信一定会有援兵到来。从汉城到平壤,共七日的路程。每一日左右的路程处,就建有一座栅垒,驻扎军队。所以,最迟一日之内,栅垒之内的倭兵就会得到消息,前来救援。消息会不断地传到下面的栅垒中,最终传入汉城。援兵也会源源不断地前来。”

李如松吃了一惊:“这样说来,我们若不撤退,时间越长,就对我们越不利了?”

杨逸之点了点头。

李如松张嘴要说什么?但看了卓王孙一眼,终于,没有说出。

卓王孙微笑道:“杨盟主这样说,想必已有对策?”

杨逸之点了点头:“平壤之兵最大的希望,就是栅垒乃至汉城的援兵。如果援兵不到来呢?他们的军心必定慌乱。军心一旦慌乱,战斗力就会锐减。而同时……”

他打开地图,在平壤外城处画了个圆圈:“平壤城中的粮草多储备在外城中,内城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最多能够两万人吃一天的。我们只要趁着夜色,将外城中的粮草全都炸掉,不出一天,内城中的倭军的恐慌就会达到极点。没有援军、没有粮草,他们必然会弃城而逃。我们此时发动攻击,必可全歼敌人。”

卓王孙点点头:“如此说来,最重要的就是要令栅垒乃至汉城不要派出援兵了。如何做到?”

杨逸之微微笑了笑:“只要将这些栅垒都攻占下来就可以了。在下愿领一支令箭,夤夜前往。”

卓王孙微笑着注视着他。杨逸之白衣落落,神情中并没有夸耀的自信,却没有人怀疑他的话。

李如松胸中的热血又开始沸腾起来。

仿佛再度看到了胜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