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对于苏家来说,田地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但又不可缺少。

现在买东西,再不像以前那样,需要粮票等票证,有钱就能够买到一切。

供销社也在慢慢地解体,各大商场在慢慢地兴起。

很多外资的投入,让宜安县更加的繁荣。其中就有晩晩的堂哥邵长青。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家确实对田地的渴求,没有那么的强烈。

苏勤请了假,和陆思华,带着儿子女儿去了下河村。

下河村如今也和以前不一样了,自从苏常鸣回到下河村,记入了族谱之后,邵家的产业开始在下河村举办,很多的村民除了农忙时分,现在开始进入了邵家工厂,成为了工人。

邵家还利用下河村的农业,做了很多产品,运往满城,甚至国外。

苏勤夫妻的到来,下河村很欢迎。

如今的苏勤可跟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他是苏老爹的儿子,又是最不被看重的那个,村民们对他的态度其实也一般。

大家事不关己,也都随便着来。

如今可不行了,苏勤认祖归宗,成了苏老冒的儿子。苏老冒是谁?那是满城有名的富商,邵家的产业做得那么大,作为他儿子的苏勤,能差到哪里去?村民们谁都想跟苏勤搞好关系。

特别是远山支书和大明队长。

远山支书和大明队长,以前就对苏勤很好,如今因为苏常鸣的关系,就更好了。

如今的大明队长,也不叫队长了,改叫村长了。

远山支书还是支书,身份依然没有变。

“苏勤来了?”远山支书笑吟吟。

“分地这么大的事情,我怎么可能不来?远山叔,真的要把田地都分到大家手里吗?”

苏勤对这一块了解不多。

他一直都在县里,如今运输队也在改革,好在对他的影响不是特别的大。

“对,这是上面的决定,把所有的田地全部都分了,按人头分。凡是户口在下河村的,都能够分到地。

这一算,苏勤发现自家能够分到的田地少之又少。

苏勤很早就把户口迁出去了,迁到了县城,分地自然没有分的份。建国和建兵,因为上学,早早地就把户口迁了出去,现在一个在北京一个在西北野战部队。

苏家现在只剩下陆思华和晩晩建民两兄妹的户口还在下河村。要分地,也只能够分他们三个。

这一算,田地真的少得可怜。

但又很无奈。

户口不在下河村,还能够怎么办?

相对来说,老宅那边就好多了,至少他们能够分到的地,却比苏勤这一房多的多。

“田分少了又怎样?咱们有钱。”晩晩却不以为然。

苏父这些年在运输队,干了十几年,攒下的钱,要想怎么买粮食就怎么买粮食,还怕没吃的?

下河村的田地,对他们来说,也没有那么重要。

他们现在也没有人力去种植田地。

这一分,苏家分到了总共不到一亩的田地,以前的自留地也归他们自己所有。

晩晚听说,程骁因为还没有上学,没有把户口迁出去,程母的户口也在下河村,他们母子两人分到的田地,也只不过比苏家这边少几分。

不过,程骁比苏家更不在乎这点田和地。

晩晩和程骁他们家里不在乎这点田和地,不代表其他人不在乎。

其中就包括了大房的苏大力和刘招娣。

现在他们这一房,日子真的过得苦透了。

按人口,他们倒是也能分好些田地,跟晩晩他们也差不多。大房目前也是三口人,苏大力、刘招娣和苏雨婷,苏建宏早就已经跟他们分了家,就不属于他们这一房了。这一分,倒也能分个一亩不到。

但他们跟晩晩他们不一样,晩晩家并不指望这几分地过日子,苏父在城里有工作。但是大房不一样,他们就只靠着一亩地不到的田地生活,不种田就没有粮食吃。

这一比较,胜负立分。

当然,这些晩晩不会去关注。

早在爷爷苏常鸣来了下河村之后,把苏父认了回去,填在了族谱上,他们就跟老宅那边没有关系了。

最多的也就是苏老太是苏父的亲娘,苏老爹这个继父养了他十几年,直到他结婚生子,后来分家。

“这田地真少。”陆思华拿到了自己家的土地合约,看着上面显示的面积,还是觉得有点儿少了。

但,没有办法,这是按人头算的。

本来建国建兵没有上大学,没有把户口迁出去,分地就少不了他们的,现在得到的土地面积肯定还要多。

“行了,我们家还指望这几分地吗?再多也就一亩多点,咱家饿不死。”苏勤却并不在意。

最近运输队也在改革,听说要从武装部脱离出来,成立运输公司。

也不知道他到时候会怎样,有这几分地,也不错,至少以后回家还能够种地不至于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