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召见

太皇太后其实是镇住蜀国公的最后一道保险。

满门忠烈,娘家绝嗣,抚养了先帝,又抚养了今上。近支宗室里辈分最高的就是蜀国公了,连蜀国公都等太皇太后驾崩了之后才敢动作,就足以说明其在朝野间的地位地位。

若是太皇太后能再活一些年,后来的事情也不至于变得那么遭。

可惜啊。

燕赵歌捧着杯子抿了口茶,长长地叹了口气。

兴平四年,皇帝刚刚驾崩,连事先准备好的遗诏都没颁布,蜀国公便行了兵变。先有披甲持兵守卫宫中的锦衣卫副指挥使杀其长官,控制住了未央宫。就在皇帝的病榻前,尸骨未寒余温尚在,蜀国公却称太子年幼,尚在襁褓之中,不足以承担国家社稷,宗室不能奉诏。锦衣卫副指挥使立于殿内,一手持刀,一手拎着自己长官血淋淋的脑袋,在场数位重臣脱帽奉诏,左相阻拦被当场杀害,太后阻拦不得被幽禁。

当夜,蜀国公血洗了长安内外的握有兵权的勋贵,凡是不愿下跪者皆以谋反处死,其中就包括了京营八校的校尉和广南侯府。

蜀国公以暗害皇帝的罪名将皇后娘家满门抄斩,又夺了太后娘家赵国侯府的爵,后谎称皇二子和皇三子身体有恙病夭折,却是毒死了两个皇子,只有宫变当夜被宫人内侍拼死抱出来的太子逃过一劫。

等到蜀国公登基后传旨天下,蜀国公的诸位兄弟于蜀地响应,带兵北上;济南王余子司鉴宏杀济南相,收拢鲁地兵马,拒不奉诏,诸多宗室口头响应;征西将军于凉州按兵不动,既不奉诏也不起兵;广南侯听闻自己满门被斩,吐血昏厥,一夜白头,一直坚持到长公主一行到了北地,交了虎符才含恨而终。

燕赵歌一直觉得燕岚的死是广南侯下的手,就是为了握住北地的兵权,为了她的外孙将来能够登上皇位,她寻死之前都这么觉得。复仇无门的苦闷,一家人的死,国破家亡的痛苦,都无时无刻不在折磨她,她甚至做梦都梦得见燕岚和燕宁越,或许还有杳无音讯的燕宁盛。父亲死去后那腐烂了的身躯,继母服毒七窍流血身亡时那可怖的脸,燕宁越在热锅里挣扎着逐渐融化的惨象,燕宁盛宛如一团烟雾一样消散在了人群中,一次又一次出现在她空洞的梦境中,像是日日夜夜在质问她:为什么没有复仇?为什么不给我们报仇?

可等她被万箭穿心那一刻,她忽然就放下这股仇恨了,是不是又能怎么样呢?真相已经不得而知了,而广南侯比她还要惨得多,她死了之后燕家至少还有一个燕宁康活着,广南侯府却连个女儿也不剩了。

燕赵歌已经不恨了,再恨又能怎么样呢?死去的人回不来,活着的人却饱受折磨。她不曾和任何人吐露这一切,包括长公主。长公主是可以理解她的,若是说了,在她的安慰下兴许也能缓解痛苦。可那只是治标不治本,给长公主再增添一份悲伤罢了。以长公主的性子,一定会把这一切都揽到自己身上,当成是皇家的过错。

燕赵歌不愿意看到她痛苦的模样,哪怕仅有的愉悦都是假象,都是伪装。她宁愿自欺欺人。

只是后来实在是撑不下去了。

她活了近三十年,等到心有死志,却什么也不曾留住。燕国的叔伯兄弟,生母,舅舅,燕歌,祖父,父亲,继母,之后是两个弟弟。到头来,她只剩下燕宁康和长公主了。可她是长兄,她得成为弟弟依靠,怎么能反过来依靠弟弟,长公主是她的君主,成亲是假,效忠是真,她从来都不能回应燕赵歌。

是真的绝望了,才会应下蜀国公的要求。

【燕赵歌,倘若你敢单骑冲阵,我便开了这长安城门。】

燕赵歌接到信件时哈哈大笑,笑得连眼泪都流出来了。之后她捆了长公主,交代了后事,从容赴死。她去时,小皇帝尊她为亚父,三跪九叩拜别她,燕地军民含泪相送,哭声震天。

这便是一报还一报,蜀国公害她国破家亡,她便杀了蜀国公的兄弟儿子,这下蜀国公又来要她的命了,等长安被收复,长公主自会为她报仇,蜀国公一系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说不准,还是她赚了。

燕赵歌抹了抹眼角渗出的泪水,在心里笑骂了一声自己。唤来守着的内侍,换了一杯热茶。

总归还是有时间的,重活一世的机遇千百年来绝无仅有,不到最后一刻,她是万万不肯放弃的。

蜀国公如今在京,就有了更多的下手机会,太皇太后即将去了,虽说诸王在京,却也未必能成为他投鼠忌器的理由。

蜀国公到底许了什么出去不得而知,但从后来诸位重臣脱帽摘翎、下跪相迎的举动来看,一定是很优厚的条件了,不外乎裂土封爵,赋税优免,连京营八校里的胡骑越骑两营的校尉都投其阵营,甘愿为蜀国公府下走狗。可惜京营八校的兵马不愿遂乱臣贼子的意,京营八校里代代都是良家子,父传子,子又传孙,世代累受皇恩,虽然长官叛变,但随其叛变的兵马却寥寥无几,皆是拼了性命地护送长公主和太子去了北地。有当夜在城外值守的士兵,甚至来不及回家拜别父母,就踏上了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