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第2/4页)

大皇子一见这姿势奇特有趣,登时也学去了,伸出三枚手指一比划:“好那我去了。”

贾放不由得在心里感慨:这一家子,学习能力其实都挺强啊。

武元这里,便留下他一人面对两千名就地屯田的平南大营官军,和三千名被判服苦役的“前”山匪。

但贾放并不担心。留下的这两千名平南大营官军,领头的将校正是当日他“火线”提拔的副官,名叫吴申学,是平南大营那位吴申庸的兄弟。这人在副官的位置上熬了个七八年,有朝一日出了头,自然不肯放过这在上官面前露脸的机会。

再说这两千名官军虽然怂,但是面对手无寸铁的三千山匪,他们还是有把握的。

但贾放愁的却是其他——五千人在此长期驻扎屯田,不能幕天席地,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此外如果从长远考虑,想要将这些屯田的士兵组织成为一支长期驻守“武元——桃源”,保护地方治安,震慑心怀不轨之徒的力量,不能只是一锤子买卖,而要让这些人心甘情愿地长期留在此地才行。

这意味着,要给屯田的士兵和服役改造的山匪建自然村。

*

很快,新自然村的建设方案就出炉了。五千人,总共分为两个自然村,位置分别在“武元——桃源”高等级公路的两侧,到桃源与武元的距离相等。

在给村子起名字这事情上贾放又犯了懒——为了纪念剿匪胜利,这两个村子便得名“胜利一村”和“胜利二村”,统称“胜利新村”。

老姚的水泥厂在胜利一村和二村分别建了分厂,就地取材,源源不断地产出水泥,在两个村子房舍的选址上铺设地坪。地坪干透之后直接组装简易活动房。

现在的简易活动房已经基本上都不是早年间百工坊做好了运来的那些——本地的木匠已经学会了所有的结构,能够完美地复制。在桃源寨重建以及胜利新村的建设过程中,这种简易活动房被大量地生产及组装。

入驻胜利新村的官军和山匪们,原本确实做好了幕天席地过上一段苦日子的准备。谁也没想到,三天之内,地坪就抹好了,再过两天,屋子的框架就搭了起来。他们自己动手,给屋子铺上屋顶和四面围墙,便是一个遮风挡雨可供容身之处的“宿舍”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加紧施工,胜利新村的所有临时居所都修建完成,交付使用。

所有官军都拥有一座“双人间”,房舍里有两张木榻,两张桌子,另有两个木箱,既可以供士兵们存放私人物品,也可以当做板凳使用。

但是山匪们的房间就要更简陋一些,他们住的是六个人一间的大通铺,没有床铺,只能在地上用稻草铺成的卧榻上席地而卧。此外,官兵们每天会例行检查山匪们的房间,确保这些山匪不会私藏武器。

无论是官军还是山匪,都对新出现的各种卫生设施非常不习惯,不理解为啥不能随处解手,为啥一定要时时濯手。虽说平南节度使派遣了桃源寨的施工队过来,给他们修建了相当复杂的卫生设施,可是他们还是不理解,都是糙汉子,营地里整这么干净——这是等着相亲娶媳妇吗?

但是官军们按照上峰的指示,必须严格监督山匪们养成卫生习惯。如果官兵们自己不能身体力行,会被服苦役的山匪们所耻笑,也可能会被上峰发现从而处罚。

这一下可好,两下里相互监督,无论官军还是服苦役的山匪,渐渐都习惯了新环境和新规矩。

铜环三六被分在了胜利二村,他身边有一些被叛终身服役的,也有一些被判十年服役的,多是些性情温和,人也比较胆小的山匪。毕竟他们之中最凶悍的当日就被那些杀神似的骑兵给直接干掉了。

铜环三六到了胜利二村之后,就得知自己和同伴都得了新名字,不再叫“山匪”了,而是叫“改造对象”。所有的官兵都改口,管他们这些山匪统称叫“改造对象”,但是针对具体个人,还是直接叫名字。

也有官兵会跑来“瞻仰”大名鼎鼎的铜环三六的,说他是一个著名戏曲人物的原形,夸他长得不赖,还会问他是不是真的有个叫做“凤珍”的女孩子在等他。

铜环三六:……

除此之外,铜环三六和其他改造对象每天的时间被安排得很满。他们每四十八个人被编成了一个小组,集体劳动。

铜环三六从事的主要劳动是清理土地上大量抛落的石灰石,将它们铲起来,装在小车上,装满一辆车,就会立即有同伴把小车推走,送到水泥厂附近的堆石处堆放起来。等到石块清理完毕,他们还要疏松土壤、平整土地,整出一块一块的田亩出来才能罢手。

这时,就会有一名精神矍铄的老农,背着手来这土地上检查一番,铜环三六听那些兵士们都喊他“老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