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前线
回到御史台,杜中宵觉得有些郁闷。其实叶县的情况,十几天时间,自己也了解得很不详细。只是直觉上,觉得工厂的产生,必然会大大改变社会。提出改革,只是想化被动为主动,掌握主动权。
今天的集议,总的来说,不太成功。杜中宵的想法很难被其他官员认可,最后的结果只是大家承认了存在问题,具体办法没有。等过上一段时间想清楚了,再次集议。
有什么办法呢?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经过大量实践,很难就有什么万全之法。但实践?杜中宵摇了摇头。现在的官员,有多少人愿意去实践找出办法?
郭申锡道:“中丞,看今日集议,大臣们多不认为叶县有什么事情。改与不改,若不是有圣上的旨意,在他们眼里只怕并没有什么。”
杜中宵道:“确实如此。罢了,我已经做了该做的,后续如何,不是我们该管的。不必在此事上多花心思,用心朝政上面。现在已是九月下旬,秋高马肥,到了用兵的时节,多留心西北军事。”
郭申锡称是。对于叶县,御史台注意的是查出来的大量案子,由此引出来的现在治理不可靠,到底怎么改革,那是政事堂的事情,郭申锡并不多操心。
郭申锡离去,杜中宵回到案后坐下,闭目沉思。从今日集议看,除了少数官员,大多官员对于工厂了解不深,并不觉得要多花心思。叶县的事情,官员们的意见是升县为州,再多派些官员。至于底下各种各样的改革,他们没有兴趣。
摇了摇头,杜中宵也没有办法。自己入朝为御史中丞,才开始跟朝中这些大员接触得多,很多事情现在才是个开始而已。急也急不来,慢慢看吧。等慢慢熟悉朝堂,才能真正开始。
现在不是自己在河曲路的时候了,那时自己说了算,只要认准了,立即就能开始。现在,不管什么事情,只能提建议,可没有做决定的权力。
镇戎军,宋军帅帐,狄青对案前的刘几道:“如今天气已凉,大军四合,正是出兵的时候。大军合兵一处,攻赏移口。依乡导所说,那里的党项兵马不多,想来不难攻下。到赏移口后,我们兵分两路。我帅东路攻韦州,你帅西路攻西寿军司。这两处都是山间谷地,虽然有城而守,我们凭火炮,想来并不难攻取。取了这两处之后,北出葫芦川的路上再无强敌,可以并兵一处,扫荡残敌,合围敌军于灵州。”
刘几道:“太尉,镇戎军周围已经聚集近三十万兵马,党项驻军不值一提。党项人也知道不敌,韦州和西寿两监司都没有多少人,而是聚集兵马于灵州。我以为当选要地,主力迅速前出,而以侧翼兵马扫荡四周。三十万大军,哪怕左右翼各五万人,也足以攻破韦州和西寿监军司。”
狄青道:“
部署,大军作战,最重要的是阵容整齐,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韦州监军司在东,西寿监军司在西,一左一右扼守葫芦川河谷。不攻下这两处,我大军前出,党项人突然绕到后背,那时可就麻烦了。我们分兵,攻下这两处后,扫荡其余,再合兵攻灵州不迟。”
刘几沉默了一会,最后只能点头:“太尉既是如此决定,我奉命就是。”
宋军向镇戎军聚集兵马,党项早就得到了消息,针对性地做了布置。在宋军炮下,一般的城寨没了用处,党项放弃很多地方,聚集兵马,建了几个坚固大城。最大的两个就是韦州监军司和西寿监军司,分扼葫芦川谷道两侧,依托坚城固守。宋军前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两地。
刘几是最早跟随杜中宵一起练兵打仗的将领,指挥风格带着营田厢军的影子。换装枪炮后,宋军野战能力远强于党项军。现在军中马匹又多,应当大量使用侦骑,先控制整个葫芦川河谷。而后把大军分成几个军团,去消灭韦州和西寿,掩护主力大军出葫芦川。
在刘几看来,由于失去了野战机动优势,党项在葫芦川谷道布置的兵马不多。对付他们,使用偏师即可,大军主力应该在左右翼的保护下以最快速度前出。
杜中宵指挥营田厢军,是三分之一骑兵,三分之一炮兵,配合三分之一步兵。出兵之前,先派侦骑四出,控制整体局势。而后在选定的战场,与敌决战。狄青却不是这样,还是按照以前的老习惯,整体以步兵为主。大量的骑兵,编成两个各三万多人的军团,随着军队主力前行。
近三十万人,聚成一阵,沿河川谷道而行,刘几想想就觉得头大。在营田厢军的时候,杜中宵曾经明确提出,用枪炮的军队,一个军团适合多少人作战,分成数路。各路单独作战,既不相互干扰,又有自己的独立性。狄青完全没有这样的概念,既有的编制被完全打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