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学子们写的策论卷头都有名字和班级,虽然这只是一次学堂大考,不是正式的科举,但依旧把卷头的名字等信息用纸糊住了,这也是为了模拟科举考试的氛围。

陈夫子没有立刻翻开卷头的名字,而是顺着这篇策论往下看。

这篇策论其实文笔算不上好,但胜在切题角度新颖,行文论述逻辑有条理,有理有据,让人眼前一亮。

策论的主题是盐铁,不论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还是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哪方面切题论述都可。

但因为文章是写给考官们看的,为官者大都是心中有家国大义的,所以从家国方面的利益出发切题论述的学子很多。

但陈夫子看到的这一篇这不太一样,因为这篇策论开头便写道:日月不并名,冰碳不容器。

后面接着说的却是前朝与现在两个朝代的不同。

所以这句话意在隐喻不同的时期,要用不同的策略治国。互相矛盾的理论,不能同时用。

景朝和前朝不同,前朝百姓赋税苛重,若盐铁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私营贩卖,百姓的买盐铁的开销是要低一些。若是由国家来进行专营,那么这价格便会高上许多,百姓更苦不堪言。因此从侧面来讲,这时候的盐铁私营从表面上看确实对百姓有裨益。

而景朝开国后便休养生息,百姓们赋税减半,压力要比前朝的时候少许多,情况自然是不一样的。

陈夫子觉得这个切题的方式很新颖,一开始并没有择其一方而入,而是将两方进行比较。

他又往下接着看,中间又写道: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彩,食必梁肉。亡农工之苦,有阡陌之得,而不佐国家之急。

前朝盐铁私营的时候,许多老百姓都去贩盐贩铁,从中获得不少私利。

获利一多,男人就不再想着种地了,女人也不再专心养蚕织布,一门心思去贩盐贩铁,仍旧吃得好,穿得好。

然而日子一长,种地的人屈指可数。那些还余下的种地的农夫们,心里只想着田地的收成,根本不会关心国家财政如何,国库是否充裕。

如此一来,大多数因贩卖盐铁一道的百姓们会加入小商小贩做生意,能很快富裕起来,但国家财政来源稀少,长此以往难以支撑,而后很快瓦解,进而百姓流离失所,结果与想象中的好日子背道而驰。

国家要想财政富裕,万不可能向百姓加重赋税,所以只能从一些商贾富人以及世家大族身上入手。

从他们手中夺回一部分工商业的经营权,可以充作国家财政来源的一部分,而这里面,首当其冲的就是盐铁。

将盐矿铁矿把控到国家的手里,把丰厚的盐铁利润从商人士族转移到国家,然后给百姓减免赋税,减轻负担,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官营的盐铁。

"是以用度不足,故兴盐铁,以佐边费。"这就是盐铁官营的动机。

而后几十年,盐铁官营的好处慢慢显现出来,国家逐渐富足,恰恰佐证了这一措施的好处。

结尾处又引用了儒家贤良文学论述了对富国与富民的认识,点名盐铁官营实属必然。

陈夫子看完这篇策论,忍不住夸道:“好!好!好!这论述的角度实过于刁钻,但却让人眼前一亮,中间还列举了前朝不少事例,来佐证官营的利大于弊。许兄,这位学子实是个可造之材呀!”

许夫子心里有数,知道这篇策论是谁写的,他当时看到的时候也觉得很惊艳,但在老友面前,他是一向保持低调谦虚的。

许夫子叹了口气,说道:“好什么好,你不如看看他的诗赋和文章,能把我气个半死。”

陈夫子依言朝着后面的诗赋和文章看去。

这文章写的太过于口语化,之乎者也的地方用的都很少。对比着刚才的策论来看,确实差强人意。

但整体来看还是有些可取之处的,通篇看过之后,他觉得此人十分擅长用论语来写文章。

比如中间那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用的就恰到好处。

这文章一看就感觉写的生疏,但却给人一种虽然在练字初级,但已经出现笔锋和笔骨,只要假以时日,精雕细琢,勤学苦练,日后必能进步斐然。

陈夫子宽慰道:“你就知足吧,这文章我看着已经很不错了,比我们班的几个小崽子强多了。”

许夫子道:“你还是看看中间的诗赋再发表意见。”

陈夫子闻言翻到诗赋那块,看了一下,读了一遍之后,他笑得胡子乱颤。

“哈哈哈哈……许兄,我还是头一次看到如此精妙的诗词!哈哈哈哈……”

实在是这篇诗词写得太过简单直白,在这个动不动就知乎者也的朝代,也算是标新立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