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米国反馈

在众多想要采访林为民的米国时政杂志中,名气最大的是《新闻周刊》。

《新闻周刊》是米国的老牌时政杂志,曾因出色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而获得众多媒体荣誉,与《时代周刊》、《米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并称为米国三大新闻周刊。

仅全米销量就高达每期300万份,同时它还在世界范围内出版多个语言版本,全球销量超过400万份。

在米国,它的销量和影响力在时政杂志当中仅次于《时代周刊》,但这并非是实力的原因,而是因为《时代周刊》的综合性更强。

从广告费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多年以来,《新闻周刊》的广告收入大多数时间是超过了《时代周刊》上的。

而在风格上,《新闻周刊》的观点通常比《时代周刊》更加自由一些。

米国的政治生态,向来是没有中间派生存的空间的,这一点在米国媒体界同样适用。

放眼望去,米国媒体中几乎找不到走中间路线的成员,要么向左、要么向右。

在传统的米国媒体界,《新闻周刊》历来以L著称,在水门事件、拉链顿事件等众多负面新闻当中冲锋陷阵,搞的历届政府颜面尽失,后来这份刊物也为此吃尽了苦头。

《上帝保佑米国》的风格如果放在米国来说,当然是L的不能再L了,完全戳中了高级知识分子的心窝。

《新闻周刊》是米国自由主义的代表性刊物,看见《上帝保佑米国》,他们就像是鲨鱼闻见了血腥味,根本控制不住自己。

林为民跟罗杰·斯特劳斯沟通了十几分钟,他人在国内,工作又繁忙,不可能抽出太多的时间来接受访问,只答应了《新闻周刊》这个影响力最大的刊物的采访。

他也不可能出国,所以只能是由《新闻周刊》的记者跨越半个地球,来到国内进行采访。

定下了采访的事,罗杰·斯特劳斯又兴奋的和林为民介绍起《上帝保佑米国》的销量。

小说10月7号上市发行,到现在一个月多一点,销量轻松突破了70万册,稳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这个月小说的销量势头依旧不减。

上市第一个月,《上帝保佑米国》的销量直接爆炸,得益于各大连锁书店的强力宣传。

这些年,林为民的作品一直是众多大型连锁书店的热门图书,再加上之前罗杰·斯特劳斯将林为民和理查德·耶茨的名字捆绑到一起宣传,让二人均收获了巨大的名声。

米国大众对那次的舆论热潮印象深刻,这个时候林为民的新小说再度发布,而且写的还是米国政治题材,书商们常年接触林为民的作品,知道这位作家对于米国社会的洞察十分深刻,试读之后更是被小说内容惊艳到了。

《上帝保佑米国》与传统的政治讽刺小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尺度更大,并且里面政治人物的操作,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政治讽刺小说的想象。

也因为这其中突破尺度的各种行为,让小说内容笑料迭出,但同时林为民的节奏和底限又做的非常好,可以让读者轻易的相信小说中的内容就是有可能真实发生的。

总体来说,小说在保持了极强烈的讽刺性和荒诞的黑色幽默的同时,又符合大众的阅读口味,就差把“销量冠军”这四个字写到封面上了。

小说上市之后,果然没有辜负书商们的期待,第一个月销量便冲破了70万册,这已经是林为民作品引进米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了。

而在第二个月,小说的销量依旧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并没有像很多畅销书那样因为一开始的舆论宣传和读者的新鲜劲过去之后便出现下滑迹象。

相反的,在11月份,很多刊物上面都刊发了关于《上帝保佑米国》这部小说的评论文章。

《巴黎评论》《纽约书评》《大西洋月刊》《书页》……

众多一线文学刊物和文学评论刊物的评论文章,已经代表了林为民如今在米国文学界的影响力。

对于大多数文学刊物来说,宣传自身“知识分子读物”的定位,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上帝保佑米国》放在米国,充满了对权威的嘲讽、对权利的蔑视和对政客的不屑一顾,很明显就是自由主义风格的产物,完全契合这个年代米国文化界和知识界的风气。

这样的风格不仅讨喜,并且好卖,他们恨不得将林为民和他这部小说宣扬的人尽皆知。

《从<上帝保佑米国>看米国皿煮政治的得失》《浅析<上帝保佑米国>中的政治人物》《西方皿煮政治是否已到末路?》……

短短一个月时间内,超过10篇来自于米国知名评论家的评论文章发表,影响力覆盖数以百万计的米国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