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五十八章 澶渊之盟

【前面说的是父母遗传, 也有一些很稳定的父系或者母系基因遗传。

就拿我们这次说的大宋背景举例好了,赵光义的基因就很稳定,除了一个基因突变的宋哲宗, 赵光义这一脉的皇帝一脉相承的懦弱,怯战的基因被他们刻在骨子里。

从赵光义高梁河战败开始,赵光义就对战场有了心理阴影,不敢再御驾亲征, 所以有了贻笑千年的胜利——瓦桥关之战。

瓦桥关之战是发生在太平兴国五年,也就是公元979年, 十月初一, 辽景宗与群臣商议出兵。十月初八赵光义下令让五个州的将领率兵增援瓦桥关。

在此之前, 大辽对北宋发起的满城之战和雁门关之战都输了,辽景宗不服气,亲率二十万大军出征于十月十一日出征。

赵光义得到消息后,觉得辽景宗都御驾亲征了, 他不御驾亲征有点没面子,于是他也决定御驾亲征。

但他又有心理阴影不敢上战场, 怎么办呢?拖!

辽景宗在十月二十日的时候已经到达了固安, 赵光义十一月初七才下诏北巡,注意不是御驾亲征,是北巡(狗头)。

十一月十日赵光义从开封出发, 十四日到达长垣,现在从开封到长垣不过一个小时的车程, 赵光义用了四天, 就算古代行军速度再慢也不可能用到四天,这简直比蜗牛还慢。

一直到了十一月十七日,赵光义才磨磨蹭蹭到了大名府, 大名府是当时河北最南端的一个府郡。

而此时辽军已经四战四胜,凯旋而归了。

但在宋史中的记载,这场战争是北宋赢了,赵光义甚至留下了“一箭未施戎马遁,六军空恨阵云高”的感慨。

然真实的情况却是赵光义害怕上前线,一直拖着,等辽军班师回朝了就对左右说:“瞧,辽军一听到朕御驾亲征就望风而逃。”

这就是贻笑千年的胜利。

赵光义对战场有心理阴影这其实可以理解的,毕竟高梁河之战中他大腿中了两箭,差一点就被耶律休哥活捉,而且伤好之后每到阴雨天腿就疼,一直在提醒他当时的危险。

但不能理解的是他不敢上战场还要下诏北巡,拖拖拉拉耽误战机。

这也就算了,更过分的是他那点忌惮武将的小九九,令五州将领率军援助瓦桥关,却没有指定一个阵前总指挥,导致五州将领谁也指挥不了谁,各自为战,输得一塌糊涂。

瓦桥关之战宋军四战四败,赵光义要负大部分责任。

赵光义之后的宋真宗更加一言难尽。更可怕的是宋真宗是大宋最后一个御驾亲征的皇帝。

而且宋真宗的御驾亲征还是被宰相寇準“挟持”而来的,宋真宗本人并不想上战场。

因为皇帝御驾亲征,大大的鼓舞了士气,加上指挥得当,这场宋辽战争中北宋赢了。

然后在宋军占优势的情况下,宋真宗主动要和辽国议和。

辽国打了败仗正士气低落呢,一听大宋要议和,瞬间满血复活,并且狮子大张口,说议和可以,但是大宋得归还之前周世宗北伐取走的“关南之地”。

这么丧权辱国的条件就算是宋真宗愿意,宋朝的官员也不愿意啊,何况寇準本来就反对议和,寇準当即就表示辽国太过分了,我们应该乘胜追击收复失地,为什么要议和?

宋真宗没有采纳寇準的建议,派了使者去和辽国说,只要辽国退兵,大宋可以每年给辽国一些银、绢,至于辽国提的领土要求不能答应。

僵持之下,按照宋方给出的条件达成了协议。商议银绢数量时,曹利请示宋真宗,宋真宗说;“实在不行的话,一百万也可以。”

还是寇準威胁曹利,“虽然官家有旨,但你去和辽国交涉,答应所给的银绢绝对不可以超过十万,否则,你就不用回来了,那时我必砍了你的头[1]。”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这里提一下,宋真宗泰山封禅的理由之一就是签订了可歌可泣的“澶渊之盟”,为大宋带来百年和平。

后世评价大宋虽无燕云十六州,却收十倍之功,澶渊之盟是利大于弊。

但澶渊之盟带来的和平让后来的宋皇帝爱上了这种花点小钱就能买来的安定,从此北宋放松了军事力量,沉溺于这种虚假的和平之中,毫无居安思危之心,为后来的亡国埋下了导火线。

从宋太宗到宋钦宗八个皇帝,除了一个哲宗主战,其他全都遗传了赵光义的怯战基因,不得不说赵光义的基因真强大。】

宋太.祖时期

赵匡胤眼前一黑,破口大骂:“赵光义你生的好儿子*;amp;;amp;*…(脏话)”见过打败仗求和的,没见过打胜战还主动求和的。

这鳖孙到底是赵光义哪个儿子?

随随便便就许出去一百万银绢,钱多烧手吗?

丫的,不给他把这笔钱挣回来,他就让这小子体验一下什么叫人间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