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不敢赌

三百名学子在下方奋笔疾书,罗幼度的心思转移到了此次的考题上。

此次清淤工程的不顺利,给了罗幼度一股很强烈的不安感觉。

这种预感,依照罗幼度的理解是源于大脑深处的潜在记忆。

唐末、五代这阶段黄河最泛滥的时候。

中原打成那样子,谁有功夫管黄河的治理?

这也是导致黄河改道的重要原因之一:无人治理,泥沙越聚越多,河床不断淤积就形成了可怕的地上河,致使黄河断流改道。

罗幼度对于水利很是重视,但古代人力有限,只能起到延缓效果……

罗幼度南征北战的,也忽略了这个问题,只道自己注意清淤,年年治理呵护,不会有太大问题。

年初的清淤情况,却给了罗幼度敲响了警钟。

他依稀记得宋朝初年,黄河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甚多。黄河渐渐改道北上,最终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

也就是说某一天某一日,津沽也就是未来的天津,会成为黄河的出海口。

这也意味着从黄河下游一直到津沽某一段低洼地将会成为水泽。

农田村镇,毁于一旦。

黄河作为华夏的母亲河,两岸汇聚了大量的百姓。

此事真要发生,将会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关键是罗幼度并非正统研究历史的,他根本不记得黄河改道是哪一年。

只是记得一个宋初。

可能是今年,也可能是明天,甚至是七八十年以后。

这两宋三百年,一个宋初至少一百年。

鬼知道是什么时候!

在年初黄河清淤不顺的消息传到京师以后,罗幼度既召集了国内的水利专家,特地组成了治河特别行动组,放下手中一切工作,专门负责黄河中下游进行的实地考察,商讨治河方针。

对于罗幼度这种行为,很多官员都不予理解。

毕竟治河费时费力,何况只是清淤不顺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

在此之前,谁在乎黄河清不清淤?

未来的事情,谁都无法预料。

劳师动众大半年,结果老天爷给你来个旱季,你说尴不尴尬?

早些年没人管黄河,常年泛滥也就那样。

任谁也不会想到黄河会再一次大规模的改道迁移。

罗幼度不敢赌,那可是数十万计百姓的未来。

相比西方所谓的信仰,罗幼度骨子里就有一股人定胜天的冲劲。

他也不知最后能不能成功,能不能改变命运。但可以肯定一点,他不愿做事不问,更不愿老老实实地等到灾难来临,然后下一道德行不足的罪己诏,最后下令免去受灾地的税赋,草草了却此事,继续当自己的皇帝。

做不做得到是一回事,做不做又是另一回事了。

罗幼度回过神来,看着认真奋笔疾书的诸多考生,悄然离去。

所谓殿试并不是需要罗幼度这个皇帝亲自监考,只是由他亲自出题,然后亲自挑选出中进士的名单而已。

集英殿自有多位官员监考互相监督。

罗幼度回到延和殿,招来窦仪,询问春耕的情况。

窦仪身为首相,对于重中之重的春耕自是了若指掌,说道:“今年雨水充足,朝廷提前育苗,各地已经将秧苗发放下去了。”

罗幼度不住点头。

朝廷掌握着最优的育苗技术,天下大半秧苗都是朝廷负责培育的。

有钱的百姓直接向官府购买秧苗,没钱的百姓则向朝廷租借秧苗,待丰收的时候,上缴一定的粮食,不存在买不起秧苗,导致田地荒芜的情况。

秧苗发放,意味着百姓已经开始准备春耕。

他从案几上拿过地图,招呼窦仪上前,用手在黄河中下游两岸,画了一个大圈,从滑州开始,南岸的澶州、濮州、博州、齐州,北岸的卫州、相周、大名府、贝州、德州都囊括在内,对着窦仪道:“吩咐圈里的官员,让他们督促百姓尽快完成春耕,将民力空闲出来。”

窦仪忧心忡忡地说道:“如此会不会引发恐慌不安?”

百姓有服徭役的义务,通常都是在夏冬农闲时节参与的。

农忙时节强征百姓徭役,很容易引发抗拒的心理。

罗幼度道:“那就得看官员自身的能力了,与百姓沟通,服从朝廷调度本就是身为父母官他们的责任。这点基础都做不到,那就不要干了。另外,将澶州、大名府的粮仓都填满,可随时调用。”

他这是在为治河特别行动组做事先准备。

罗幼度并不善于治水,但却知道要想治理黄河这庞然大物,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

窦仪皱了皱眉,问道:“是否急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