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节 堂下何人
古代的信息传递速度是非常慢的,尤其是陈石村这种乡下地方。所以当天祠堂开完会后,陈世爱这个老秀才又花了几天功夫,才联络好了一干同仁,准备去县衙莽一波。
老秀才能联络到的同仁,自然也是秀才。再高级别的进士举人不鸟他,低级的童生又派不上用场,所以只能是秀才。
好在秀才也足够了。明末文人阶级的大糜烂中,秀才本来就是负责冲锋陷阵恰烂钱的。包揽词讼,堂上撒泼,聚众围堵官衙等等烂事都是由秀才出面的。所以这次去县衙算是日常,大伙业务都很熟练。
这次去闹事的勇者中,除了族中另一个秀才外,陈世爱联络好的其余几个,大多都是附近乡里的讼棍和穷酸,另外还有广州城内的两个地头蛇。
这伙人在收到行价银子后,便摩拳擦掌,纷纷表示要给陈朋友帮一把场子,带一波好节奏。
当内外结合的阵容搭建完毕后,陈世爱这个老秀才便率领着一帮坏秀才,外带一票负责起哄鼓噪的下人帮闲,于6月20这天清晨,踏上了去广州城的道路。
在明代之前,广州城是被番禺和南海两个县共管的。这两个衙门的管辖范围正好将广州城一分为二,面积大体相当。
到了明代之后,由于陆地面积和城区面积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扩移,所以这个时间段的广州城,除了西边五分之一的地盘外,其余大部分都归在了番禺县治下。
和后世不一样,古代的县治管辖范围都是很大的。明代广州府,几乎囊括了整个珠三角地区,一共才十三个县。后世光一个广州市就十一个区了。
那么穿越众正在建设的新城地块归哪里管呢?不好意思,正好也归番禺县管。所以今天这事,于情于理,番禺县都跑不脱。
当陈世爱一群人进了城门,来到位于禺山东边的番禺县衙时,日头已经挂在了半空,正是县衙放告之时——这伙老秀才自然不会弄错县衙的放告日。
然后陈世爱就顺利递上了状告曹大帅的状子。
与此同时,陈家村,进士陈世齐正拿着一封信在跳脚大喊:“快去人将族长喊回来!”
……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就在陈世爱进城这当口,一个风尘仆仆,做下人打扮的年青小伙子也踏进了陈石村。小伙子进村后,一路打问着就找到了陈世齐家的宅门,最终将几封信件交给了陈老爷。
古代发私信,很多时候都是托商人同乡等代为传递的。尤其是从京城到广州这种路途遥远的,除非是重大事项,否则很少有人派出专门的信使,无他,成本太高。
这一次陈世齐收到的,就是一个多月前,他在京城的老友寄过来的信件。他这位老友也是个穷京官,发不了什么快件,更不可能发什么八百里加急,那是要掉脑袋的,所以也只能托商人带信。
商人一路沿着大运河做生意,转转悠悠到了广州后,安顿车马又过了几日,直到今天早上,才派伙计送来了信件。
也就是说,陈世爱一伙人,是和伙计擦肩而过了。
而当陈世齐看完信件后,当场就傻眼了:信中写道,曹贼居然在边境立下了佑国大功,斩首4000余,并且抗过了一轮政潮,被皇帝封了伯爵!
“快去人将族长喊回来!”
这是陈世齐看完信后的唯一反应。可惜,他的反应有点迟了。
孙日绍,江西人,天启年进士,崇祯元年至五年,任番禺县令。
这会的孙县令,正迈着方步,全身官袍,从堂后转出,伴随着堂下衙役们“升堂+威武”的经典喝声,大马金刀地坐上了正堂的官帽椅。
下一刻,面额消瘦的孙大县令从手旁状子上拿下一封细细看过后,便宣了陈世爱上堂。
“堂下秀才,你今日状告漳潮总兵凌虐小民,夺人田宅,可有凭证?”
此刻的陈世爱,面色沉稳。
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请托人私下见过了县令,并且送上礼物,讲明了自己的意图:和姓曹的狗腿子保持一个低烈度的斗争态势,等到来日朝堂局势有变,这块跳板就可以用起来,陈家会加入倒曹大部队,到时候有冤报冤,总要将损失补回来。
所以当他看到孙县令照常出现在大堂上时,就心下笃定了:毕竟这是在告一个二品大员,如果县令不愿意配合,那么今日完全可以托病不出,或者直接回话让自家收手别给他找麻烦。
“禀大人,那曹姓总兵日前着人去陈石村扬言购地,后见民人不从,便着人漏夜毁我良田,毒我鱼塘,令乡民积年辛苦毁于一旦。”
“其上种种,在下均有文书人证在此,还望大人不畏权贵,为民伸冤啊!”
孙县令听到这里,微微皱了一下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