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七章 天下第二?

年终腊月,京城风雪喧嚣,大部分衙署都奔着停止营业去了,但有的地方不行,仍然要运转到最后。

严首辅的心像这天气一样冷,丝毫没有当了两个月首辅的兴奋和喜悦。

在长安右门外,遇到了同样去文渊阁上值的另一个大臣张邦奇。

此时距离上次内阁调整时间不久,由于官僚主义和严首辅的不积极不作为,新一代大学士名衔还没正式定下来,所以暂时只能称张邦奇为入阁的阁臣,还不能称为大学士。

明代中后期官场小知识:阁臣不一定是大学士,但大学士一定是阁臣,秦德威有时候例外。

张邦奇跟着严首辅一起往宫城里面走,边走边抱怨说:“秦德威在浙江当真是胡作非为,践踏一切律法和规矩!”

严嵩懒得听这种抱怨,反问道:“秦德威把事情办砸了吗?”

张邦奇愣了愣后,才答道:“什么办砸?现在还没有啊。”

严嵩毫不客气的训斥说:“你那些不成器的乡亲,有这精力找你抱怨,不如去琢磨琢磨,怎么才能让秦德威把事情办砸了!

只要秦德威的差事砸了锅,他们的一切困局自然迎刃而解!”

张邦奇点头称是,“他们也在想办法了,而且心气很齐,至少能给秦德威制造一些麻烦。”

严嵩忍不住哀叹道:“如果只是制造一些麻烦,那还远远不够!与秦德威这种人生在同一个时代,真是吾辈的大不幸!”

张邦奇:“……”

与秦德威一个时代是什么怪奇说法?你严首辅岁数和秦德威差着四十年吧?这都能算一个时代了?

那他张邦奇和隔壁县王阳明他爹王华都能算同一个时代了!

此后两人进了文渊阁,分别烤了火盆,让身体暖和过来。

如今文渊阁中堂里有严嵩、张潮、张璧、张邦奇四个阁臣办公,委实有点拥挤了,要是等秦德威回朝,那就更不敢想象了。

但几位新老阁臣都不愿意去别处,都表示要发扬风格挤在中堂里,朝廷也没办法。

今天内阁开会,有些大事要赶在年前“表决”一下,以免耽误了进度。

所以代班主持军机处的王廷相也溜达了过来,作为不在场大学士秦德威的代表,敬陪末座。

按照现在运行规则,关于重大事务的表决就是五个人投票,而秦德威的一票委托给了王廷相代替。

严首辅拿着折子,开口道:“有在京闽浙官员十三人,联名上书,请朝廷重申海禁,严防通倭通番,并为了备倭,加大沿海府县乡兵招募。”

王廷相诧异的说:“就这么随便十几个人联名,就能让严阁老如此郑重以待,专门拿出来表决?

你严阁老是有多闲,连这样的琐事都要刻意关注?”

严首辅拍案怒道:“不想开这个会就出去!让你王浚川坐在这里,是让你代替秦德威列席,而不是让你学秦德威说话来的!”

王廷相:“……”

虽然被呵斥了,但好有道理,他竟然无言以对。

刚才那番话,语气是有点像秦德威啊,罪过罪过,需要认真自省了。

再这样下去,只怕晚节不保,历史评价要出问题啊。

严首辅喷完了王廷相,直接说:“表决吧!我赞同这份奏疏!”

张邦奇也毫不犹豫的跟着说:“我亦赞同。”

另一个新人张璧拿不定主意,则看向张潮,等着张潮先表态。

消息比较灵通的都知道,最近俩月借着海禁捞钱最欢实的人就是秦德威,秦德威本人对海禁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实在不好说。

张潮想了一会儿也表态说:“赞同。”

这个是没法反对的,首先,秦德威没有指示过松弛海禁的意思;其次,禁海目前还是朝廷官方政策,重申禁海就是政治正确,没法反对。

于是到最后,这封联名奏疏在内阁表决里,算是全票赞同。

对这个结果,严首辅丝毫不感到意外,便又继续说:“关于加大沿海府县乡兵招募的条例,也需要尽快定下,让沿海府县早做准备!

我的意见是,为了防范倭寇,每县乡兵人数可以扩大至五百人,府城所在地可以扩大至三千人!

招募乡兵花费以本地募捐为主,另外由本地卫所军器局供给兵器,乡兵每五人可以给两柄锐器!”

严阁老说的都是正事,道理也是没什么问题,其他阁臣找不到反对意见,也都赞同了。

就算秦德威本人坐在这里,也不可能反对沿海府县招募乡兵抗倭。

此时严首辅放下了折子,“年前着急的军国大事就是这些了,其它也就是礼制问题了,尤其是阁臣的礼制。”

什么叫阁臣的礼制,无非就是次序和大学士名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