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 三点
大宋朝廷在剧烈运转,一系列大事件,在外界还完全无所觉的情况下,悄然发生。
大宋经过一系列秀肌肉,强硬的军事举动,迎来了短暂的北方疆域和平。
现在,朝廷要集中极力,解决江南西路的事情了。
而在这段时间,备受瞩目的绍圣元年的恩科,三天的考试,终于顺利结束。
在严密的控制下,没有出现什么幺蛾子,两千五百多份考卷,集中在翰林院,一群早就确定的阅卷官,加班加点的开始阅卷,打分。
李清臣,沈括是大小主考官,他们坐镇翰林院,盯着这些阅卷官,处理着各种纠纷,调和着打分的矛盾,同时将一些高分的拿到身边,细细观摩。
“这个,应该是毕渐了。”
沈括看着手里一份考卷,递给李清臣。
李清臣拿过来看了眼,一边计算分数,一边直接看向论述部分。
只是片刻,李清臣就微笑着道:“应该是他的。”
沈括站着李清臣桌旁,接过茶杯,喝了口茶,感慨的道:“这一甲有了一个,另一个,应该是岑穰了。”
李清臣展眉,多日难得有笑容,道:“毕渐在政事堂做事,很得大相公与几位相公赞许,行事稳妥不乏锐气,也很有见地。”
沈括是知道的,喝着茶,笑容满面。
当初,毕渐,岑穰,赵谂等年轻才俊备受急缺人才的诸位相公的青睐,是以争抢着拉到身边。
赵谂大逆不道,肆意胡言乱语,更是干出了在房间里称帝,建年号的荒唐事,被满门处决外,其余人的发展,都很值得期待。
这一次的恩科,就是他的踏脚石。
沈括与李清臣都很轻松的笑,除了得到这些人才外,也是因为他们没有看走眼,手里将有大把的人手可用了。
这时的垂拱殿。
章惇,章楶,文彦博,许将,林希五人坐在下面,与赵煦说话。
赵煦神情舒缓,笑容都抑制不住了,道:“陈皮,给诸位卿家通报一下。”
一众人的目光,落到了这位不显山不露水的陈大官脸上。
陈皮面色如常,上前两步,躬着身,道:“诸位相公,擎天卫,皇城司接连送回消息。王相公已经从辽国的鸿胪寺出来,见过辽帝,可以确定,辽帝有意讲和,不会开战。另外,种建中,折可适二路行军总管也回信,说是辽军以及李夏都在收缩兵力。李乾顺的国书,折总管已经看到,各项贡品,黄金五百两,白银一千两,钱一万贯,牛羊各一千,良马五百等,都已在路上……”
在场的五人,哪怕是一向不露声色的文彦博,惯常面无表情的林希都面露笑容。
他们也不想与辽国大打开战,与大宋的国策相悖。
现在,所谓的‘三国伐宋’瓦解,辽国不想打,那他们就能放松下来,集中精力与国内的变法改革了。
陈皮说完,缓缓后退回去。
赵煦看着一众人有些惬意的表情,也有些得意的道:“诸位卿家说说?嗯……文卿家,你来说说?”
文彦博手里拄着拐,有些勉强的坐直身体,躬身道:“官家,臣认为,辽国既然不愿意开战,那么互市的可能性就大增。不妨,先赠送一些瓷器丝绸布匹等给辽国,以示诚意。”
赵煦微笑,道:“卿家果然老成谋国,这样,不止是给辽国,他们那些大臣,都给他们送一些,锦衣华服,奢侈之物,从朕的内库出。”
文彦博微微躬身,又坐回去。
赵煦环顾一圈,看向许将,道:“许卿家?”
许将躬身,道:“官家,臣认为,北方不能大意,该警惕的还得警惕,以防辽人使诈。”
赵煦点头,道:“是正理。北方的战备必须保持住,京城的大营,也要随时做好北上,南下的准备。我大宋,任何时候,都不能马放南山,要时刻保持战备,招之既能战!”
“臣领旨意。”许将道。
赵煦又看了看,落在章惇身上,道:“大相公,你怎么看?”
章惇面色严肃,微微侧身,道:“官家,辽,夏现在都已不重要,无非是做一个缓和的举动。吐蕃才是重点,只有打垮了吐蕃,才能进一步震慑辽夏,确保他们不敢乱动,争取更多的和平时间。”
赵煦微顿,面露深以为然,道:“卿家说得不多。吕惠卿有消极避战的情绪,到时候,还得派人去督促才行,诸位卿家觉得,谁去比较合适?”
章楶一直没有出声,闻言道:“臣认为,兵部侍郎李夔比较合适,他与吕惠卿是旧属,命他带南大营去历练一番,既能给吕惠卿压力,也不会太大。”
赵煦稍稍思索,道:“可以。武院里有些年轻也不错,可以派出去历练了。吐蕃,大理都可以去。错过了这段时间的机会,未来会有些年头不打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