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四章 崇祯的自救

国家财政出了问题,说穿了就是国家信用破产。这种根子,其实怪不到崇祯皇帝的头上,而是那个五征漠北,七下南洋的成祖。

虽然说明成祖朱棣战功赫赫,北征蒙古,南征安南,而且经济空前繁荣,不过这一切却埋下了一个根子,那就是大明宝钞,几乎成了擦屁股的废纸,老百姓不认,商贾不敢用,官员拿着强买……

如果大明在这个方面的信用没有破产,大可像后世的美国一样,朝廷没钱,就可印钱,全世界买单。

当时的大明国力强盛,藩属国就多达四十多个,多朝鲜半岛,日本到再吕宋,苏门达腊,最远可以渤泥,就是后世的世界第一大岛加里曼丹。这些藩属国大部门使用明朝的铜钱、当然,烂到家的宝钞,是没有人敢收的。

也可以说是成祖的短视,滥发宝钞,让宝钞失去了本身的信用,到了崇祯朝,宝钞基本上就是废纸一张,如果不是代替一部分官员的俸禄放下去,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凡事是两面看,明朝的官员贪污腐败,也是政策原因,他们连温饱都保证不了,如何去保证民生?

全旭在辽东,不仅铸造了全记银币,因为银足、成色好、份量足,深受百姓和商贾的好评,加上全记的信用,现在的不记名存单,已经有了一部分纸币功能。不过这种纸币暂时没有留下民间,以大宗贸易为主。

这主要是全旭的势力现在只集中在辽南,根本就没有蔓延全国。

全旭给崇祯的计策,其实也不能说是谎言,关键是执行力度,随着朝廷信誉的破产,崇祯的政令已经大打折扣了。

就像辽饷他规定的每亩地加征一分二厘银子,相当于十二文铜钱,这十二文铜钱,在明朝可以买一斤盐,或者半只鸡,半斤羊肉,再或者半斤多点的猪肉。凭良心说,这笔钱不多,也不至于逼得百姓家破人亡。

可关键是,再好的政策,要有人执行,朝廷规定每亩加征一分两厘银子,知府敢每亩收三分甚至四分银子,下面的县令和胥吏敢收七分或八分,甚至一钱。

那么这样以来,百姓交不起税,要么借贷,要么逃亡,他们扔掉自己的土地,成为流民,然后跟着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等反贼,正式造大明的反。

这些叛军冲州撞府,那么朝廷肯定要出兵镇压,可镇压叛军需要花钱,需要粮草和银子,再加上关外的建奴,朝廷的财政问题就像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虽然在这个时空,全家军的战斗力强,可以力压建奴,就算全家军能打,天雄军也能打,能解决问题吗?

答案是肯定不能,全旭在辽东有几百万石的存粮,减少给他一百万人口,他可以轻易养活,但是,让他进入中原腹地平定叛乱,他可以战胜那些叛军,可以毫不费力,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叛军战斗意志不强,遇到挫折就会主动投降,全家军的后勤本来就有限,十万人可以养活,那么一百万人呢?

就会活活吃跨全家军。

事实上,卢象升也没有喝醉,他只是装醉。

全旭所说的话,他也在反思。

事实上,卢象升也认同全旭的观点,大明养士出了问题,三十年间,耕地不可能减少六百多万倾,减少的土地都被隐瞒起来了,朝廷的税越收越少,自耕农越来越少,朝廷的财政越来越亏空。

在成祖时期,一年朝廷的税收是三千一百万石粮食以上,而且卫所兵给朝廷上交了二百三十四万石粮食,这样以来,朝廷的收入就多达三千四百余万石。

现在崇祯朝,凭良心说,地盘远没有成祖时期更大,也丢了哈密,辽东,不过问题是,现在的财政收入折算成粮食,差不多只有成祖时期的四分之一。

卫所兵不仅仅不能反哺朝廷,朝廷想用他们,还要提供粮草,这就更加坑了。

崇祯皇帝没钱,要不然不会给他一个中宁侯,也不会给全旭一个武威侯,作为文臣,他是仅此于孙承宗的第二位侯爵,而且是开国二百多年以来,文臣最高的爵位。

崇祯用爵位来弥补他和全旭,其实这非常不公平的。

卢象升下面的天雄军将士也需要他去赏啊,他要是不赏,一次两次没事,第三、第四次谁会卖命?

卢象升躺在床上,眼睛睁大,盯着漆黑的天花板,他失眠了。

同样睡不着的还有崇祯皇帝,他一直考虑全旭的提议。

皇亲国戚他真没有办法动,他也知道这些人有钱,比如福王,朝有记录的就有黄金两万两,银子十万两,再加上他多年的经营。家产几百万两银子就轻松有的,可是他若是动了这些藩王,这些藩王还不能闹翻天?

至于士绅,这一块也没法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