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四章 天雄军开始粉墨登场

崇祯二年十一月初五夜,紫禁城。

夜已经很深了,御书房里,崇祯皇帝在一盏烛火前,拿着奏折,凑到蜡烛前批阅着奏折。

作为一个皇帝,崇祯确实是非常勤政,每天工作高达十六个小时以上,除了吃饭、睡觉,他甚至连陪着皇后、嫔妃的时间都不多。

崇祯皇帝端着奏折,古往今来,像崇祯这样勤奋的皇帝,不说没有,就像秦始皇,《史记》记载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意思是秦始皇嬴政大权独揽,行政事务无论大事小事都亲自裁决,甚至用“衡石”计算处理的文书,每天有明确的定额,不完成定额不得休息。

秦始皇嬴政每天看完一百二十斤竹简奏章才去休息。还有种说法是秦始皇嬴政每天早上起床后上班要看600斤奏折。有史料显示,竟然每天阅读超过30万字。这真是惊人的阅读量!

当然,三十万字可不是白话本小说,而是文言言,就像密码文学,又没有标点符号,每一句话不仅要看,也要反复推敲,要不然,就容易出现漏洞。

其次还有明洪武朱元彰,也是出了名的工作狂,有统计显示,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从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8天之中,全国各级官员上呈了1160份奏章,总共汇报了3391件事情。按每件奏章1千字计,总字数就有116万字之巨。平均一下,他老人家每天要批阅20万字,处理423件事。

但是,让崇祯想不通的事情,他明明已经非常勤奋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兴修长城,北拒匈奴,南吞百越,功盖千古。

朱元彰的勤奋,三征漠北,统一天下,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废墟上建立了大明王朝,可自己呢?

越是勤奋,越是辛苦,没但没有见到成效,反而让皇太极打到了北京城下。

这是为什么?

崇祯想不通。

其实,他与嬴政和朱元彰最大的区别是,他自从出生下来,一直没有去过民间,作为一个藩王,从小又没有当作太子培养,既没有基本盘,又不懂庶务。

大臣们说什么,他就信什么,大臣就算告诉崇祯亩产一万斤,他也会信,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他所有的消息来源和知识来源,都是从书上。

可是,看什么书,这都不是他决定的。

崇祯的三观,和价值观,其实是扭曲的,他并不能分辨忠奸,贤能或庸才。

作为一个领导人,所谓的管理,说穿了,无非是最简单的管人和理事,作为领导人要识人之明,用人之能,育人之力,这是最基础的能力。

然而,崇祯的遭遇实在是太糟糕了。

这些堆叠如山的奏章让他越看越烦躁。

实在是太糟糕了,甘肃、陕西、山西那边的流寇跟韭菜似的,割了一茬又长出一茬,越剿越多。

各地一个劲的叫苦,不是这里大旱就是那里闹蝗灾,要不就是刁民抗税,冲击衙门。

山东那边登莱叛乱虽然持续时间不长,波及两府十余县,平度、莱州、黄县等地让叛军杀得鸡犬不留,好好一块富庶之地,生生变成了只闻鬼哭不见人烟的鬼蜮,就连他最大的希望,五年平辽的袁崇焕,也折在山东。

如果不是孙承宗苦劝,他是绝对不愿意接受秦承祖的投降,可是国事艰难,孙承宗老谋成国,向他阐述后金的后患。

如果朝廷再败,叛军声势将会越发壮大,那个时候,短时间内根本就没有办法平定叛乱,局势才会更糟糕。

让崇祯欣慰的是,孙承宗提前两三个月就预判到后金会攻打大明,只是孙承宗没有预料到后金会破关而入。

就这件事能让他省心一点的!让他稍稍高兴了一会儿。

可是,孙承宗提兵抵达蓟州之后,摆开车马,与皇太极准备撕杀一场,可问题是,皇太极根本就不与孙承宗对阵,而是利用骑兵优势,迅速穿插,部队一分再分,反而让孙承宗弄得顾此失彼,特别是在十一月初五的上午,后金二三百骑出现在北京城的广宁门外,二十余万驻军居然没有人敢战。

让崇祯比较欣慰的是,这个时候,东江镇毛文龙派人前往京师献捷,他率领东江军将士,趁皇太极不备,突袭到沈阳城下。

后金准备虽然充分,毛文龙利用女真仆从军,趁机偷袭,只是可惜,这次偷袭失败,仅仅斩首一百五十余级,擒获牛录额真一名。

这个战绩其实不值一提,但是在京师一片哀鸿遍野之际,这样的成绩显得特别亮眼,他还特地下旨狠狠的表扬了毛文龙。

但是这么一抹亮色马上就被没完没了的坏消息给淹没了,三河县城失陷,城内百姓被屠杀将近三分之一,也幸亏满桂不计伤亡,以损兵三千余人马的代价夺回了三河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