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以正合
“合!”
“嗨!”
啪!
竹刀对撞,一方腕力明显不够,竹刀直接脱手。
哒!哒!
连续两击,头首和胸腹下方,一方立刻颓丧地低着头,等候着训话。
“明明腕力要强,为什么持剑无力?”
“嗨!”
类似丘北女营的布置,在新郑的城外,李解开口讨要了一处营地,郑城子直接就把场地清空,其中的郑师全部搬了出来,然后当天就清理的干干净净,连耗子窝都先把一窝过冬的硕鼠弄死,再把耗子窝给填平。
原本郑城子以为自己掌控郑国大权会很虚,结果李解来了之后,直接借了大一笔钱给他,分三种形式出借。
麻布、丝绸、铜钱。
圆形圆孔钱的成色不错,加上钱币铸造的相当圆润完美,商人也没有绞个边儿或者绞成两半的意愿。
钱币精美,成色又好,自然就有人使用。
当然郑国国内的巨头,原本是拒绝使用的,结果郑城子表示现在借来发工资的钱都是这个钱,不用拿什么支付呢?
而且李解就在新郑,五百鳄人在侧,要是大家觉得能摆平五百鳄人,我郑城子一点意见都没有。
双管齐下,郑国为了摆平剩下的“客兵”,遣散费主要就是用这笔借来的铜钱,还有白沙麻布。
白沙麻布的质量极好,加上郑国人也搞不清楚吴人到底怎么做到,把麻布也做得这般软舒的,仿佛有人已经穿过个把月的那种感觉。
于是白沙麻布的价钱,一匹抵得上普通足量麻布三到五匹,有些稀缺市场,比如偏僻的山区,一匹可以抵得上十匹甚至更高。
然而对偏僻封邑的贵族来说,十匹垃圾麻布,都比不上一匹白沙麻布,根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
而新郑“客兵”们原先也不愿意收铜钱,为了白沙麻布,甚至能少拿点阴乡铜钱。
不过郑国的商人却很机智,他们发现“阴币”居然可以在逼阳国流通,而且用来购买商品,更受当地“江阴会馆”的欢迎,自然就愿意收这些“阴币”。
只不过夹带圆形圆孔钱的郑国商人,往往都是小商贩,甚至有的只是行脚商,全靠自己两条腿来贩卖货物。
不过在郑国和逼阳国之间倒买倒卖,总的来说还是能小赚一点,毕竟途径宋国,赚个差价都是够够的了。
李专员来郑国的时候,其实没想过圆形圆孔钱的事情,结果没待几天,这圆形圆孔钱居然还挺紧俏,于是李专员的表情,就逐渐变态起来。
骑传、舟传并用,直接消息传到淮中城和逼阳国,让两地加足马力,只管铸币。
扣除损耗,这“阴币”的利润相当可观,而且趁着他在新郑发骚的当口,正好在新郑周围买一点土地下来。
比如说现在女嫱拿来做校场的军营,连地面建筑加设施加地皮,全部买了下来,支付手段就是圆形圆孔钱。
只是数量巨大,需要分批运输。
整个逼阳国和淮中城,现在就是三班倒,争取把这钱铸好,然后运送进入郑国。
未来怎么样不知道,但是最近一段时间,郑国都邑这一片地区,搞不好主要流通货币就是“阴币”。
李专员还下了命令,“江阴会馆”的交易,主要就是以“阴币”、白沙麻布、丝绸来结算。
当然郑国人要是拿黄金、白银,他也不是不能接受,但寻常“恶金”、铜币,那就敬谢不敏,有多远滚多远。
“恶金”就是铁,这年头用铁铸币的国家并不少,比如说郑国的隔壁卫国,卫国商人就他妈想拿铁钱来糊弄人。
还好李专员下达了死命令,甭管卫国商人如何口灿莲花,江阴会馆的土鳖们都是当卫国人在放屁。
反正急的也不是他李某人,李专员也发现了,卫国也好,郑国也罢,这些国家自己生产的商品,真正让他李某人感兴趣的,真的是很少。
基本就是原材料和粮食,哪怕是粮食,在相当的情况下,也是原材料。
而李解这边就不一样了,光江阴特产,一桩桩一件件的,就是列国贵族、国人所不能离开的。
比如说火炉,在这个冬天,立刻成为了拳头产品。
比如说芦鞋,新郑国人发现吴国拿来贩卖的芦鞋,居然更加紧密,保暖效果更好,价钱又没有翻个三五倍,自然属于可以承受的范围。
毕竟一双好的芦鞋,细心保养的话,少说能穿三年以上。
给老人孩子穿,可能五年都不会糟烂。
但普通人想要买,要么去自己市场,要么去江阴会馆。
自己的市场主要是老乡在经营,因为是进口外国货,自然就价钱高昂,十倍不敢说比比皆是,这种加价卖的方式,却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