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九章 终章

大明宫,养心殿。

西暖阁内,地龙烧的滚烫。

贾琮只穿了件单衣,坐在御椅上,面色凝重的看着殿内的赵青山、柴梁、林清河、吴琦川、董新、魏毅等内阁阁臣们。

虽然他早就料到,随着时间的推延,文官一定会对权力有更大的诉求。

但是他没有想到,会这样快。

赵青山递上了折子,请求将他所制定的内阁更替制度定为法度。

而且,列出了详尽的条例制度。

譬如,恢复“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唐朝旧制。

内阁一致认为,开元盛世的根源之一,且是极重要的缘由之一,便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等到唐明皇后期,重用性狡狯,无学术,善音律的弄獐宰相李林甫,废黜了台省制度,便是盛唐转衰的根由之一。

李林甫相国十九年,终致安史之乱。

如今元辅和阁臣最多连任两届,倒是可以杜绝时间太久的问题。

而若能坚持在州县省府间一级级磨砺出功劳显著的封疆中选择阁臣,也能最大可能杜绝李林甫之流。

这个制度若能扎根下去,成为祖制铁律,那国朝至少能延长五百年气运。

只是,若是如此,也会极大的限制了君权。

虽然名义上首辅仍由天子任命,但选择的范围,却大大的减少了。

而且,选出来的,极可能不能称心如意。

但是,多半是对国家有益的……

见贾琮面色凝重不言,赵青山和柴梁对视了眼后,赵青山缓缓道:“殿下以千古未有之圣君之姿,为国朝筑万世不易之基。臣等甘附骥尾,愿以衰残弱躯,为殿下添鸿毛之力。此法若成,则臣于三年后致仕,柴梁即刻出京,前往安南。殿下,臣原欲以残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殿下知遇之恩。却没想到,殿下以惊世之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底定大乾于风雨飘摇中。臣发现,臣发现只要澄净吏治,其实,臣能做的,并不多了……柴文孝之才,十倍于臣,他若在位,能做的更好。而老臣最后能为殿下做的,就是以三年时间,彻底澄清吏治后,再辅助殿下完成内阁新老更替制。”

贾琮闻言,面色微微动容,不过,他还是冷静下来,目光扫过柴梁,道:“太傅,若如此,则在某种程度而言,内阁相权,大于君权。孤在时尚可,若孤不在,后世君王势弱之时,内阁便可圈定下任元辅人选。甚至,若有悖逆之人,居心叵测经营数十载,可以做到将元辅之位父传子,子传孙,挟天子以令诸侯!到那时,天子不过成了被人操控的傀儡。”

“这……”

此番诛心之言说出后,赵青山等人无不面色骤变。

贾琮所言有没有可能,有可能,而且极有可能。

华夏的百姓,从来都是世间最好的百姓。

但对于华夏的官员而言,尤其是最上层的官员,千百年来,即使以最谨慎的心态去提防,都不为过。

祸国者,从来都不是民,而是官。

这几乎成了一个轮回,庞大而贪婪的官僚集团,将国家祸害到山河破碎的地步,再高喊一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召集忠义之民重塑河山,鼎定天下,然后形成另一个庞大而贪婪的官僚集团,继续周而复始的祸祸。

从始至终,都是华夏之民在任劳任怨的劳作供养着官老爷们。

等战争时,再出血出力为官老爷的利益去战斗牺牲。

所以,贾琮绝不会去尽信官员的节操。

“太傅,这天下只有一个赵青山呐。”

“殿下!!”

一瞬间,赵青山热泪盈眶,跪下行大拜之礼。

而林清河、吴琦川等人,则似有所悟的看了眼柴梁。

太子,这是在提防哪一个……

贾琮让王春扶起赵青山后,面露微笑道:“太傅之心,孤十分明白。但元辅相国,礼绝百僚,担负国政乃至社稷之重,不能这样简单定夺。孤已经有了些想法,只是目前还不完善。这大概需要二十年或者更久,一步一步试行。从来没有万世不易之法,只能不断的去完善。这应该也是新党的核心原则!不过太傅想再过三年就致仕,倒是可以……这二年来,太傅一天休息不满三个时辰,这般劳累程度,只一年功夫不到,太傅须发皆白,太傅这是以性命心血在操持国事,孤实不心忍。如今国事渐稳,太傅不可再如此操劳。孤非阿斗,怎好让太傅步诸葛孔明之后尘?”

赵青山好一阵感激涕零后,于养心殿内气氛微妙间,贾琮又对柴梁道:“柴少傅之才,孤深知之。早于宁则臣为内阁元辅时,就曾于先帝据理力争过,言少傅有定国安邦之才。少傅先治河道之患,又平息齐鲁之乱,有大功于社稷。孤知道,这份折子初衷必出于少傅之手,少傅目光之长远,也为孤所钦佩。少傅还甘愿远赴安南,为国定边,孤心甚慰。只是少傅,路总要一步一步走。这条道路,过去几千年也没人这般走过,谁都不知道前路会如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孤自然也明白少傅心意,许是担心孤有个闪失,亦或是,担心孤志得意满后,变的昏聩糊涂起来,譬如李隆基?前者嘛,孤会提前拟好遗旨,就放在含元殿孤所书的正大光明匾后。若果真天意不测,后事即可按遗旨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