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七)
尽管很晚才入睡,可章回还是天还没亮就起来了。
只是他推开门,一盆清水便已放在了他门前的木台子上。
左右两边的客房门前,洗漱的清水都端来了。只这件事,就不能不让人感叹,学会的服务出色。
伸了个懒腰,章回回头从房内把洗漱用具都拿了出来。
牙刷,牙粉,水杯,手巾,还有最新出来的香皂。这些日常洗漱用品,都是抵达学会之后,一套一套地配发给每一位会员。
其中应该属香皂最为稀罕。从原理上说,香皂应该是用火碱处理油脂,再掺上香精制成。
章回在《自然》上就看过相应的论文,说是在茶籽油中掺入火碱,加热冷凝后的新物质,可以用来洗手洗衣,远胜皂角,有益于清洁厚生。
当时手边没有火碱,所以章回没能做相应的实验,后来新论文层出不穷,章回就抛到了脑后。可过了仅仅一年多,脂砚斋的香皂就已经在江南卖得十分红火了,稍差一点的没放香精的肥皂则有了十几个牌子。只是无论香皂还是肥皂,都是章回一时买得起,却长久用不起的价格。
不过让章回喜欢的,不是打着脂砚斋印记的香皂,而是搪瓷口杯。
铁胚搪瓷的口杯,一直听说有,可在市面上很难见到。
这一个口杯,还是章回的第一个搪瓷器皿。上面有自然学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字样,白底红字,排列如拱桥,桥下就是自然学会的经纬叶标志。口杯制作得极为精美,让章回爱不释手。
口杯舀了清水,拿牙刷沾了牙粉刷牙,再用手巾香皂来洗脸洗手,一套下来,清清爽爽,比过去柳枝沾盐不知要好多少倍。
章回梳洗好,一位少年就进院来,端起这盆脏水,就准备端出去。
章回冲他点点头,道了声谢,而少年则放下水盆,正经严肃地回了一礼后,才又端上水盆出门。
学会会所中,为会员们服务的少年有上百人。都是只有十几岁,除了稍带一点关西口音,其他一切都让认跳不出毛病来。
身穿同样式样的衣冠,一个个沉默寡言,有礼有节,最重要的还是都读书识字。
按章回这几日的了解,少年们并不是仆人,全都是从雍秦商会那边调过来的工读生。
也就是家里贫寒,无力学费,受到了雍秦商会的资助,半日上学,半日在商会中做工。
就像京中送报的报童,也都是一大早就送报,剩下的时间在报社资助开办的学校中读书,到了月底,还能拿到不算太少的工钱。相比之下,绝大多数店铺里面做学徒的,可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一般都是三年白工,然后就是四季新衣,逢年过节的红包而已。
这些工读生,从蒙学开始读起,其中出色的,还能上小学,中学。八九年的时间,一半在学,一半做工,等到毕业,通过县中的考试,拿到秀才的资格。
据章回听到的小道消息,其中有好几个,都已经是本州的诸科贡生。这传言,章回不能确认真假,不过他的确看到一个已经是学会会员的工读生,胸口上都佩着学会的经纬叶徽章。
一个学会会员,想要去考一个诸科出身,绝对是手到擒来。
就像章回,他早就拿到诸科贡生的资格了。要不是通过通信得知,下一科,朝廷将会在诸科之外,增设一明理科,以自然格物之道为主,章回就准备去考明工科或明算科了。
而如同这些工读生一般的少年,在关西又不知凡几。
这两日,章回打过交道的一个书办,曾经自豪地说,雍秦商会每年资助的蒙学生,在关陇之地是数以万计。其中能够读到小学的,至少能有一半,这一半人之中,又有两成能够上到中学,拿到一个秀才。
由此比例,文萃之地的称号,怕就不是江南诸路,而要转到关陇诸路来了。
有些数据都是公开的,只要有心,都能找得到。而不少有心人都将数据进行了公开。
比如前两年勘察的全国各军州儿童的入学率,天下的报纸上都公布了结果,让不知多少人跌碎了眼镜。
其中入学率最高的竟然是巩州,陇右各州,皆在前列。关西首府的京兆府,排在第八,东京开封府则只能屈居第九,洛阳、大名、应天三京,更是在二十名开外。
另外一个让人惊奇的数字,就是人文荟萃的江南诸路,竟然只有三州能排进二十名,前十名中,无一南方军州。
这个数据,是按照蒙学生的数字对比当地保赤局的男童种痘数来计算的。从人口统计来说,保赤局的记录,远比县衙架阁库里面的数据要可靠百倍。
此数一出,天下哗然。
谁也料想不到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众所共知,一个地区能考中进士或诸科的数目多寡,完全来自于读书人口的基数。读书的人越多,读书种子就越多,进士自是会笑傲群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