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章 拨乱(五)
又过了数日之后,我拿到了一份递送上来的新名录。
主要是来到淮东之后的第五期生员,眼看也要进入见习各服役的阶段了。
因此在具体的分配上,淮东所属的各个部门和各级行政单位,军事编制等,也将进入新一轮磨拳搽掌的私下争夺。
只是这些年,哪怕具体岗位的人手,再怎么紧张和匮乏,我也坚持按照一定比例的留校名,作为一些基础科目的助理教员;再加上镇抚府对于现役军将和官员,以牺牲部分日常效率和时间为代价,强制要求他们每年必须抽出一定时间来,作为相应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导。
因此官办联校里,年年的师资力量和常在的生员规模,就被自然而然按照相应的基数的积累起来,而以较大的幅度与日俱增。
相比第一期只有小猫两三只的学科分属,近百人完成最基本的学业,只要一个教室就可以完成典礼的规模;等到了第五期的生员出炉之时。
除掉各种在役的短训和速成班,一些应急性质的专业突击培训,数量极为有限的几个高级深造班以外,大概还可以收获将近一千多名结业生。
如果是按照国朝后方的标准,也就是作为两学体系的候补力量,百工、吏务、武备三属分校的初级水准而已,而且还是有所缺减的缩水版。
毕竟,淮东的官办联校里,轻视和忽略了传统与经史子集相关的理论基础,诗词歌赋的日常修养,文词书法的奠基和钻研;而在算术律法操条农艺等方面,格外强调具体领域的实务操作和现实运用的理念;
用后方某些考察和接触过官办联校的官员私底下话说,联校里出来的虽有生员之名,却在事实上相去甚远;或者说,干脆就是一些对国朝的教育章程,掐头去尾而偏科严重的吏员之才而已。
虽然这样做可以以较短的时间和投入,迅速量产出勉强符合现实需要的事务性人才来;但是因为缺乏了这些传统治学的关键理论内容,这也意味着他们在后方国朝的科举体系内,根本没法走远,甚至是获得一个出头的机会。
而只能以精通实务的干吏身份,与千千万万的底层官僚一起,苦苦的熬资历、等堪磨,极力争取那相当有限的机缘和门路,乃至将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耗费在营钻和奔走之中。
因此修习玩这些课程之后,他们绝大多数人也只有在淮东的体系下,才能依靠现成的表现和业绩,破格得到相应的任用和升迁的机会。
虽然这个体系内的级别起点很低,考核起来也很严格和相对缜密。但对于以外来移民为主体的淮东,那些出身本来就不高的贫寒生员及其家庭而言,至少也是代表了行驶公共权力的官身和前途啊。
也许他们之中有人未必能够理解,或是认同淮东所宣贯未久的理念,但是丝毫不妨碍成为官家人的诱惑和吸引力;而从私下的利弊权衡而言,这也是某种双赢。
这一方面既是隐然杜绝了他们,主动到参与并挤占到后方国朝内部,本来已经十分争夺激烈的相应科举资源和上进途径的可能性;不至于引起朝堂中某些人士的忌讳和警惕。
淮东六州好歹也是国朝承认的领土,从理论上说参加科考的份额、资格和优先权,犹在江南各道诸州之上;
要知道后世各种高考移民,和为了高考加分而改易、放弃主体民族身份的花样,可谓是屡见不鲜层出不穷;为了一些招生名额的变动,最懦弱的学生家长也敢去围堵政府要说法;
更勿论这个用科举决定个人乃至家族命运前程的时代了,没人喜欢更多的竞争者和意外因素。
反过来说,这同样也等于是将逐渐自成一体的他们,变相捆绑在了以淮东为名,隐藏和负载了我私人野心和企图的军事机器上了。
毕竟,要想用功名利禄或是破格的条件,收买和拉拢一个人或是几个人,乃至一个小团体或许容易;但是要想将整个初见规模的群体,都被笼络过去的话,付出的代价和条件,就要大气的令人难以承受了。
就算有人想要这么做,也得先要面对那些既得利益团体的异议和反扑,这可不是一句相忍为国或是大局为重,可以糊弄过去的东西。
当然了,这些生员看起来固然不少,但在除掉预定留校的名额之外;剩下的数量对淮东新进开发出来的延边各州,以及正在经营和拓展的几处飞地来说,还是远远不够分配的。
因此,只能优先选择安排和投入一些见效快,或是迫在眉睫的重点项目和部门上。
比如这个新扩充的军监院。
虽然不能改变外来势力介入的结果,但还是可以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准备工作和分别对应措施的。
作为刘延庆率部入驻的对策之一,就是进一步扩大置制使府下辖军监院的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