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落尽(五)

但是不管怎么说,新罗藩的事情,终于可以告一个段落了。

但后续的事情还有不少,关于那个所谓后百济国复国军,和已经浮出水面的幕后势力博罗会,进一步的情报收集和动态掌握。

虽然全罗道已经被我们平复下来,但新罗藩的内战之势,已经呈现燎原之势而不可抑制了,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巩固号既得的一切,而进一步将淮东在当地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除了沿海的罗津港和海阳城外,北方靠近忠清道的全州府和比邻江原道的小山城,将是淮东军轮流驻防的重点。

而至于在短时之内就在淮东军手上,损失了两路人马的“后百济国”,我不认为对方有更多的实力和时间,可以浪费在局面已经稳定下来,并且拥有更多外援的全罗道境上。

毕竟,真要是一群蝗虫一样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的流寇的话,行事起来可能朝令夕改充满了混乱而无法度,但要是一个具有野心和明确目标的新兴势力的话,那对于利害得失之判断就要简单的多。

不然,也不会仅仅派一群人过来,在偷偷摸摸的在私底下,搞什么收买拉拢之类的策动和分化瓦解了。对方真要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的话,直接一边进行明面上严正交涉,一边引兵打过来不是更加直截了当省事么。

因此,在当地驻军的任务主要是,预防大队小股流贼乱军的无序流窜和骚扰,以及预警临近敌对阵营的动态。

其中在全州编管整训的五千藩军和驻留当地的一个防戍营,以海阳城为中心的沿海四郡,主流一个防戍营和若干守备团,构成南北呼应的常备武力。

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征调联盟各大藩家的私属力量。这样,以轻御重的一个基本体系,就建立起来了。目前以驻留海阳城的杨再兴为留守,常驻全州的吴玠为副留守,然后伺机再慢慢调整人事。

毕竟我们已经有了沿海的口岸,以及新罗之地最大的产粮区——南湖平原。在任何一场动乱之中,足够的粮食来源和产出,加上足以匹配的武力,也意味着更多的活路和安定的基础。

在新罗藩的内乱扩大之后,除了乘机吸纳大量逃亡的人口之外,还可以以全罗联盟的藩家们为代理和中介,给北方那些受到严重威胁的分藩诸侯们,提供各种急需的战时物资。

比如淮东淘汰的军需物资,缴获自河南的破铜烂铁,过期的食品库存,乃至大批量的煤炭、铁器、海盐什么的生活必需品,相信对方在切身之痛的利害关系下。

或者说这种不对等的卖方市场情况下,他们通常也只有乖乖的慷慨解囊,或是用当地的特色出产,牛马牲畜,乃至领下的人口劳役来支付和折抵好了。

因此,当我站在回程海船的甲板上,重新感受着海上扑面而来的寒潮,同船的那些将士们,却又是另一种心情了。

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一个难得满载而归的肥年。军中犒赏的钱财和公中分到的战利品,从当地收买的特色货物,还有已经分配在部分人名下的女人,无不让他们对将来充满了某种期待。

当然,除了个人名下的收获之外。

前期送回去的新罗奴和钱粮物资,几乎像是倒进疏松沙土里的清水一般,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被吸收转化成各种冬闲项目和营造工程的助力和进度。

甚至,还带来了劳动效率和竞争风气的变相提高,因为这些新罗奴吃得更加不挑,其他方面的需求也更少,而承当的活计却一点儿都不打折扣。

而送回去的新罗女人,更是像牲口一样的好养耐活,填充了女营的同时,成为当地踊跃申请的特色福利。

因此,这个新出现的垫底群体雏形,在秦长脚零头的肃反委员会刻意推动下,也给延边各州临时收留的那些淮南和河北的流民,带来了某种压力和竞争。而令日常的劳动效率和人均工作量,在夹杂着个位数的过劳死例子中,很是上涨了好几个百分比。

还有,就是前往淮东进修和服役的,一众全罗联盟的藩家子弟,或者说是长期的人质和重新介入的借口。

想到这里,我不由瞥了眼船舱边角里,那个拼手抵足蹲伏在地毯上,还戴着项圈和拘束皮套的身影,这也算是一个额外的附带收获了。

毕竟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死士,也没有受过对抗拷打的训练,而更像是身负使命藏在幕后的监督者和领队。

自从拼死一搏不成,被粗暴摧垮了基本心防和理智,而彻底吐露无遗之后。她就成了这么一副毫不反抗的任凭使唤打骂,而除了知冷热痒痛的身体本能之外,就基本无动于衷也毫无表情波动的崩坏漠样。

所以我干脆用特定的物件拘束起来,放在脚边充做个接见访客的摆设,顿然在那些藩家之中好评如潮,也算是满足某种恶意趣味和个人情节,或者说是不足为人道也的虚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