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货币战争(十五)
“德国得救了!阿道夫,你功不可没!”
在一间有两扇窗户、阳光充足的单间牢房里,赫斯曼见到了慕尼黑事件(啤酒馆政变)的功臣阿道夫·希特勒。虽然是功臣,但是希特勒还是吃了官司。毕竟策划和领导一场暴动在德国还是个罪过——暴动当然失败了,而且场面颇为难看。
虽然巴伐利亚的防卫军袖手旁观,但是慕尼黑的警察却忠于职守,在慕尼黑歌剧院广场前和暴动的冲锋队员发生交火。有15人被当场打死,而希特勒本人和戈林都负了伤。对于暴动这门技术活儿没有什么经验的纳粹,在枪声响起来后就作鸟兽散,最后只有鲁登道夫一个人大摇大摆走到了目的地。而希特勒则在自己的追随者瓦尔特·舒尔兹保护下登上汽车逃走,在一个纳粹党徒的乡间别墅里躲了两天,然后被捕入狱。现在正在等待审判。
不过由慕尼黑事件引发的抗议浪潮,却给了艾伯特总统最后一击。他在慕尼黑事变被警察镇压的同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并且流亡瑞典。魏玛共和国的总统,则由看守政府总理古诺代理。
赫斯曼则在柏林大局已定之后,和妻子克洛伊一起,带着慰问品从柏林赶来慕尼黑探望牢里的阿道夫·希特勒了。
“得救了?”希特勒的胳膊似乎折了,打着石膏,但是气色很好,神采奕奕,一点都不像在坐牢。“法国人撤出鲁尔区了吗?”
“还没有,不过英国人和意大利人都宣布退出赔款委员会了。”克洛伊插话说,“而且英国首相鲍德温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都表示要在赔款委员会外和我们讨论赔偿问题。”
这等于剥夺了赔款委员会的合法性,由于英国和意大利一退出,赔款委员会中的大国就只剩下法国了,而且没有了英美意日俄的参与,这个委员会凭什么说是协约国的?
“我们和英国、意大利的赔偿问题很快会达成协议。”赫斯曼说,“大的原则已经确定,就是用德国的工业品抵偿。”
和英国、意大利达成协议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英国现在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又能在英镑和美元之争的问题上得到德国的支持。而且英国对船舶的需求较大,在《凡尔赛条约》中英国就要求德国在五年内交出100万吨新造货船。
至于意大利则是一个工业实力比较落后的国家,新上台的墨索里尼想要推动意大利迅速工业化,就需要德国的机器设备。而且确定给意大利的赔偿也不多,墨索里尼自然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和英国唱反调。
“然后就是比利时吧?”希特勒对于外交问题的感觉非常敏锐,“比利时本国没有汽车工业和航空工业,他们应该会接受德国的汽车和飞机。”
“是的,而且比利时人也不想得罪英国,相信他们很快会退出鲁尔区。”赫斯曼笑道。
“这样法国就彻底孤立了!”希特勒用幸灾乐祸的口吻说。
“这倒不至于。”赫斯曼一笑,“法国还有几个盟友,比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和新成立的白色匈牙利。”
这几个国家和法国的关系比历史上要紧密,是长达四年的匈牙利战争让他们走在一起的。在波兰联邦对匈牙利布尔什维克开战后,匈牙利战争终于迎来了转折点。先是斯洛伐克沦陷,然后是特兰西瓦尼亚,到了1922年底,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也宣告陷落。由法国扶植的匈牙利王国摄政霍尔蒂·米克洛什海军上将上台执政,随即签署了异常严苛的《特里亚农条约》。不过匈牙利红军的游击队还在山区坚持,战争并没有完全结束——德国也以此为由,不肯立即裁剪防卫军。
“法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和匈牙利……哈哈哈!”希特勒发出一阵嘲讽的大笑,“法国人想干什么?拼凑一个军事同盟对抗英国、意大利和德国吗?如果按照这样的组合去打第二次世界大战,那可就太好了。”
赫斯曼也笑着了起来,这的确是个让人欢乐的组合,只是可能性实在太小了。不过这样的情况,对德国还是有利的。法国人虽然不会真的组织一个针对英德意的军事同盟,但还是会让英国感到不舒服,这就更加促使英国在鲁尔问题上倾向德国。
“那么总统和国会大选的日子定下来了吗?”希特勒接着又问起了他最关心的事情。
“国会选举会在今年6月中旬举行,然后是总统大选。”赫斯曼说,“现在鲁登道夫上将(虽然他也参加了慕尼黑事变,但是却没有人去逮捕他,同时他虽然支持纳粹,但并没有加入纳粹党)和兴登堡元帅正在讨论参选的问题……祖国人民党、天主教中央党、民族党和民主党应该会联合推选他们参选总统和副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