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3章 世界那么大(四)
列车缓缓启动,帕拉丁娜的视线依旧望向车窗外那座酒馆,回忆自己在酒馆中听到的朗诵,不由被小说中流露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可是当列车开始加速,涌入车窗的凉风迎头一吹,她又渐渐冷静下来,怀疑酒馆中的那场朗诵是罗兰预先排练好的“节目”,专门表演给帝国来客观看的,试图对她进行“洗脑”式政治宣传。
已经到了午饭时间,乘务员推着餐车送来点心和饮品。帕拉丁娜勉强压下心头的猜忌,接受罗兰的建议吃了两样点心。
乘客用餐的时候列车似乎行驶的特别平稳,飞速旋转的车轮奔驰在铁轨上,碾出节奏铿锵的回音。两条平行的铁轨仿佛一直要延伸到地平线尽头,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林海。
十月初的北方天气明显转冷,当地树林多为阔叶与针叶混杂,铁道外侧的碎石路基堆满火红或橙黄的落叶。列车在林间奔驰,车窗外忽而飘过一片枫海红叶如火,忽而又是满眼碧绿松涛,沿途景致美不胜收。
列车行驶了两个钟头,终于找到穿越“低语丛林”,车窗外豁然开朗,广袤无垠的原野呈现在乘客眼前。
机车拉响汽笛,先在胡杨村稍作停留,途经无风乡又停了十分钟,继续启程之后就进入北方农业重镇“谷地村公社”的辖区,窗外的景致又有不同。
“这里的风光真美!”望着车窗外连绵无际的苜蓿花海,帕拉丁娜不由眼睛放光,叹为观止。
眼前美丽而熟悉的景色勾起罗兰的回忆,去年似乎就是这个时间,自己来谷地村视察时也曾看到摇曳着蓝色花穗、香飘百里的苜蓿田。只不过当时乘坐的是洛斯兽牵引的列车,身旁的旅伴则是另外两位美丽的姑娘。
苜蓿花海过后是一望无际的玉米田。帕拉丁娜盯着车窗外,看得眼睛都酸了景色也没有变化,田间尽是吐穗的玉米,连绵不断的青纱帐仿佛没个尽头。
“罗兰,铁路两边的农田都是一家农场的?”
“没错,都是谷地村的人在经营。”
“这片农田到底有多大,感觉像海浪似的无边无际……”帕拉丁娜毕竟是生长在大城市的千金小姐,这辈子还是头一回下乡,根本想象不出北方的田野有多么广阔。
罗兰完全理解城里姑娘初下乡时的心情,不疾不徐地向她讲述谷地村公社的开拓史。
“谷地村是远东首批入选的农业改革试点,1621年建成国有农场,村民约有七成转为农场社员,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参与度算是很高了,总共九百多名农业工人耕种两万五千亩农田,其中大半用于种植玉米。”
“去年谷地村公社获得大丰收,社员卖掉余粮收入颇丰,当初对国有农场持怀疑态度的村民看到先行者尝到甜头也都踊跃加入进来,谷地村公社还从周边那些偏僻的小村落吸收人口,如今社员总数已经突破两千五百人,成年劳动力大约一千六百名,经过一整年努力开荒,如今耕地面积达到5万多亩,比成立公社之初翻了一倍。”
帕拉丁娜听罗兰如数家珍地道出一连串数字,心情颇为复杂。
首先使她深受触动的是罗兰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帕拉丁娜早就听表哥歌罗法说起远东的农业改革,歌罗法言谈间对罗兰非常推崇,称他为“年轻果敢的改革家”,“把握时代脉搏的弄潮儿”,还说远东农业改革的成功大半归功于他。帕拉丁娜曾觉得歌罗法这些溢美之词太过夸张,对远东农业改革的成果深感怀疑,今天亲眼目睹铁路沿途的田野风光,看到即将收获的农作物,她才确信远东的确被改造成为一个五谷丰登的大粮仓,的确能够在保障国民基本口粮的前提下出口六百万吨谷物,迫使帝国当局不得不郑重对待这个竞争对手。
既然远东农业改革的成果毋庸置疑,罗兰作为这项伟大事业的操舵手当然值得钦佩。帕拉丁娜也曾在圣城社交场上接触过不少所谓“改革派”的青年才俊,然而那些人要么写得一手好文章,要么擅长夸夸其谈,却拿不出任何成果来证明他们的理论切实可行。与那些纸上谈兵的“改革家”相比,罗兰谈起宏观农业数据烂熟于心,具体说到某一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也是头头是道,从组织到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曾亲自参与过,处处体现出务实的态度,唯独不谈自己在远东农业改革过程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做出了哪些贡献。帕拉丁娜看不透他淡泊还是虚伪,然而转念一想,罗兰的确没必要吹嘘自己,车窗外丰收的田野足以证明他的功绩。
列车再次拉响汽笛,缓缓停靠在谷地村公社站台前,照例是半个钟头的修整时间。
帕拉丁娜跟随罗兰下了车,带有谷物芬芳的晚风迎面吹来,顿时精神一振,惬意地伸了个懒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