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旅途(二)
柏林电影节始于1951年的6月,至于构想在1945年就已经有了。
不过那时候还在二战期间,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一直到1951年的6月才举办了第一届,但是当时的德意志还处在一个重建的状态,战斗的贫困,被盟军炮火洗礼过的城市,完全没有任何吸引别人来参加的魅力。
但是经过现在几十年的发展下来,柏林电影节已经开始渐渐的成长到了和戛纳以及威尼斯并列的巨头的位置上。
提起来柏林电影节的两个小伙伴,那就必须说一下它和两个小伙伴的不同之处了。
戛纳和威尼斯除却了自身的一些风格和特点之外,那就是商业性上和柏林完全是两个极端,柏林电影节从第一届开始一直到今天的第五十届都是一样,在幕后从来都不缺乏政治的影子在。
这和它的地点有关系,如果这个电影节在慕尼黑,如果在德意志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这样,但是柏林不行,因为这是东西柏林的交汇处,在这里可以更好的沟通双方的人们。
电影在人们的市场生活中就是不可缺乏的精神食粮,可以把思想和意识在不知不觉的灌注给别人,也许最初西柏林的人打的就是这个主意吧!
言归正传,这一届的柏林电影节有点特殊,为什么说特殊呢,看看韩三平提供这一份名单就知道了。
评审团的主席之前李胜听周公子说过了,是巩丽,如果说特殊照顾,李胜没敢想,不过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语言的相同之处会让她能更好的明白其中的一些含义或者梗,最起码不会让整个片子播放的时候出现自嗨的情况。
然后再看看这些参展的片子,《捍卫正义》美利坚的,《天钩》南斯拉夫的,《上校的女儿》俄罗斯,《第一道曙光》意大利,来自很多不同的国家,这在之前的柏林电影节上是很少见的。
再加上今年的柏林电影节是第五十届,五十年大庆,比往年的就更加要隆重,但是,请注意但是,政治的氛围就更加的浓厚起来。
从整个主竞赛单元的选片就能看的出来,战争和历史虽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柏林电影节,但是像今年这样的比重,绝对是第一次。
这次参赛的美利坚影片涉及的题材就有海湾战争,欧洲影片主要关注点加入了意大利黑手党、西班牙内战、两德统一等问题,还有南斯拉夫推出了科索沃战争,俄罗斯影片是历史题材。
至于除了李胜之外的华语导演们,关金鹏的《有时跳舞》和张国师的《我的父亲母亲》则是主要靠情感,亲情爱情以及人性,这一向是华语片导演们最擅长的。
至于李胜的《我不是王毛》则是站在了战争这个角度上,恐怕这个也是韩三平为什么会说这一届和往常不同,自己会有机会的原因吧!
按照资料上写的李胜最大的对手就是来自美利坚的丹泽尔华盛顿,这个人李胜知道,因为他是黑人,而且是奥斯卡影帝,不过是在今年之后了,李胜记得前世自己看丹泽尔的飓风那种震撼和直击心灵的震撼感。
我是鲁宾卡特,黑色飓风,鲁宾卡特!
当年这句话没少给李胜提供继续在萧索的音乐之路上慢慢的前行,没想到自己还有机会和曾经昔日的偶像站在一起,竞争和角逐同一个奖杯。
李胜觉得自己不够格,他觉得自己是没机会的,但是他也想要,想要这个奖杯。
拜托,这是三大电影节的奖杯哟,中国电影人第一次入围这个奖项呐!
最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节骨眼上,飞哥家里一家人奇怪的态度都还在让李胜心里纠结不已,自己又走了,如果没一点收获回去,那已经不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了。
所以,这一次,一定要有点收获才行,这就看自己的运气如何了,能不能入得了评审团的法眼了。
如果能,这肯定是大收获,按照韩三爷之前给他制定下来的路子和计划,那就是把他打造出来,中影需要别人看到他们的能力和实力,也需要有人来撑场子。
李胜后来也知道了当时被中影看上的另外两个导演,当然了,那时候的李胜还比不了,一个陈开歌,另一个就是小钢炮了,正好是一个艺术一个商业。
但是小钢炮明显是那种比较执拗的,骨子里很偏执的,我要拍什么我就拍什么,不愿意去屈从和贴合中影的旋律,比如说主旋律,所以李胜才有了机会。
再加上中影所求和李胜的计划或者说之后要走的路线并不冲突,李胜简单,赚钱,赚钱,就是赚钱!
不过最近,也不算是最近,就是在拍摄霍元甲的时候李胜考虑到飞哥的生日的时候才有了和飞哥一起拍戏的念头,而且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觉得如果把飞哥打造成一个拿奖的影后好像也不错。